朱棣感觉有些奇怪。
“国家的节日..
朱棣嘴里念叨着这个词,眼神越来越亮!
“原来,建国的日期,还可以专门办成一个节日?”
“原来,在这个节日,还可以让百姓与国同欢的?”
明朝的时候,是没有国庆节的,洪武时期的时候,一年放假的时间就只有三天,分别是春节一天,冬至一天,朱元璋本人生日一天。
再也没有其他节日,更不会有什么国庆节。
13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这个正月初四,就是标准的后世意义上的国庆日了。
但是史书上,也没有找到明朝在这一天过国庆节的记载。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过于帝王的登基和诞辰之日了。
与后世“国庆”意义较为接近的要数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庆贺自己生日,专门设置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千秋节”。后面历朝的皇帝一高兴,就可以给自己过个生日,但在民间都不具有很大的规模和效应。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千秋节”变为“万寿节”,而且更受重视,与“冬至”和“元旦”并称为三大节。
所以,在古代是没有正规的“国家庆贺节日”之说的。
举国庆贺建国的节日,是一直到了后世才有的。
朱棣此前从未想过这个节日,也从来没想到过国家建立的日子,可以用来全民庆贺!
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滕青山一说到举国庆贺的节日几个字,朱棣瞬间就明白了这个节日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别的不提,就单单一个能提升国家的凝聚力,提升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和爱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检阅部...朱棣念叨着这几个字,眼神明亮不已!
检阅,朱棣是很清楚的。
因为大明也是有检阅部队的仪式的!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
“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
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
在华夏古代军事史、礼仪史和政治制度史,上。
阅兵这种仪式都以规模的宏大雄壮、形式的威武庄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华夏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
当时,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
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
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
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