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了他该立太子的时候,立还是不立?
不立皇位后继无人,一不小心自己挂了,天下无主就会大乱,但要是立太子,估计这风声一传出去,说要立太子,当年的夺嫡大戏肯定会重演。怎么办?
雍正苦思了几日后,或许是从特务工作那里得到了灵感,他福至心灵地想到了一个妙招:密匣立储。
密匣立储就是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好,放到一个箱子里,现在不打开,谁也不清楚是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打开匣子揭开谜底。
那新皇帝就可以直接上任了。
这个方法确实挺不错。
一来是接班人已确认,不用担心皇帝哪天突然不行了,没有人接班。
二来也不用担心那些大臣提前巴结太子,形成党派,影响政府正常运转。
三嘛,也解决了夺嫡的问题,谁也别争、谁也别抢了,是谁早有定数,抢也没有用。
这个密匣放哪里呢?
大臣们几经讨100论,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放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这个匾额上有四个字:正大光明。
这个地方,谁都可以看得到,这就不用担心谁起坏心思调包了。
据说冬至那天,太阳就会照到这个匾额上。
这样,雍正就把这个盒子放到了“正大光明”匾之后,当然这还有个双保险。
就是雍正还有备份的匣子,里面也有传位遗嘱,这个必须跟“正大光明”匾那个对照得上才可以,这样哪怕你把匾额上的换了,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杜绝了作假的可能性。
从这点可以看出雍正能从当年夺嫡中胜出,绝非偶然。
这么好的方法,立马得到推广,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咸丰也是按照这个匣子大法传的位。
这个方法好是好,杜绝了夺嫡之争,但是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
鞑清到后来,很少有婴儿出生了,后宫佳丽三千竟然都生不出孩子来吗?
这可能跟密匣建储也有关系。
有了密匣,这个皇位传承就没有了竞争性,都是内定好了的。
没有了竞争性就失去了活力。
清朝争皇位最凶的时候,却是鞑清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时候。
因为争,所以清兵才会入关打下江山;
因为争,清朝社会空前发展,才有了人口爆炸;
因为争,清皇室才会开枝散叶、人口兴旺。
一个事情总是有两面的。
总的来说,雍正还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但为什么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相对不高呢?
这可能跟他寡恩的性格有关。
在这点上,跟后世不少文人评价朱元璋的原因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