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李世民眼中,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帮他匡正过失。
魏徵去世之后,李世民确实在晚年做了一些错事,所以更加思念魏徵,于是让魏徵陪葬在了昭陵。
然而,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徵一直是李世民的敌人,时间长达十几年。
魏徵开始崭露头角,是在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军里,与李世民所在的李唐王朝是敌对关系。
后来李密投降了大唐,魏徵也跟着一起到了长安,被李渊安排去河北安抚,为大唐招揽人才。
虎牢关之战的时候,魏徵是夏王窦建德帐下的谋士,第一次与李世民正面交锋。
最后的结果是,李世民的三千玄甲军击败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统一了中原大地。
魏徵再一次跑路,逃到了长安,被李建成收纳,成为太子洗马。
魏徵是一个忠于社稷的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他就会建言献策。
在他的眼中,谁做皇帝不重要,为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那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魏徵坚决支持李建成,并提议杀掉李世民,永绝后患!
可惜的是,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是秦王李世民大获全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身首异处。
玄武门之变后,像魏徵这样的东宫旧臣,跑的跑,逃的逃,只有魏徵待在家里,等着李世民最后的处理结果。
这一天很快就来到了,李世民命人把魏徵带到了东宫,开始了第一次狭路相逢!
“前太子死了,怎么没见你悲伤啊?”
意思很明显,你魏徵不是说自己是忠臣吗?为什么前太子李建成死了,不跟着一起共赴黄泉呢?
魏徵引用齐国宰相晏婴的话,表示自己忠于社稷,前太子李建成虽然死了,但是大唐的社稷还在,他还要活下去,为百姓谋福祉。
听完魏徵的话,李世民和其他原秦王府的官员哈哈大笑,认为魏徵只是一个败军之将,竟然大言不惭的在这些胜利者面前吹嘘自己。
“前太子如果早听我的,恐怕就没有玄武门之祸了!”
魏徵的发言振聋发聩,所有人都呆住了,都没想到魏徵竟然这么勇,敢往李世民的逆鳞上捅。
“我知道,你一直劝前太子杀我!”
李世民眼神狠厉,已经露出了杀心,从小到大,还没有人敢这样和他说话。
然而,魏徵不是一般人,他顶着强烈的威压,坚持自己的想法。
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动摇了国本,甚至会让大唐分裂。
“杀一人可安天下,有何不可?”
李世民被震惊到了,他不仅没有处罚魏徵,还给他升了官,任命为东宫詹事主簿,兼任制使,也就是钦差大臣,负责到河北地区,招纳前太子和齐王的人,宣告天下和解。
魏徵受宠若惊,没想到李世民如此大度,不仅放过他,还要放过所有的前太子和齐王的官属,这才是千古一帝的胸襟。
为了办事方便,魏徵请求李世民派一名副使,要求必须是原秦王府的人。
毕竟魏徵刚投奔过来,有很多人不相信他,担心他会再次反复。
李世民派李桐客担任副使,配合魏徵的行动,展现了超强的大度。
在魏徵的影响下,猛将薛万彻被召回,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李世民麾下,继续为大唐效力。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在迅速减小,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太子,一个更优秀的太子。
上层权力的更迭,最好的结果就是内部消耗,不伤及平民百姓,也不危害江山社稷。
换一个更有作为的君主,对天下有利,好在李世民就是一个英明君主!
然而,天下安定了,新太子李世民却不安定了,他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梦到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来找他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