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生在帝王之家,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锦衣玉食应有尽有,还有可能登上皇位!
然而,上天是公平的,让你获得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遭遇的风险越大,一不留神就是满门烬灭。
古往今来,生在帝王之家的“幸运儿”成千上万,最后又有几个能流传下来?
就算是开创大一统伟业的秦始皇,也避免不了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二世而亡!
无独有偶,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不仅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还杀了他们俩的儿子,斩草除根。
正所谓一报还一报,李世民绝对不会想到,他的十四个儿子,结局一个比一个凄惨!
一、皇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李世民登基之后,马上就立李承乾为太子,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李承乾未来能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
可惜事与愿违,李承乾在腿瘸之后性情大变,做了很多离经叛道的事。
而且长孙皇后去世的早,唐太宗李世民忙于政事,忽视了李承乾的教育问题,使得李承乾自暴自弃,幻想着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草原人。
魏王李泰趁机讨好李世民,想要争夺太子之位,李世民又偏爱李泰,使得李承乾生出了不臣之心,想联合大将军侯君集和汉王李元昌等人密谋造反,怎料计划提前泄露,被李世民废为庶人,流放到了黔州,两年之后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
得知李承乾的死讯之后,李世民病倒了,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付出的期望最高,最后失望、惋惜的一个孩子。
如果李世民能多关心一下李承乾,多抽出时间来教育一下,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吧?
难说!
二、次子楚王李宽
李宽是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生母身份低微,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武德三年(620)的时候,李宽被唐高祖李渊过继给了楚王李智云为嗣,继承了楚王爵位。
李智云是李渊的第五子,因为不是嫡子,晋阳起兵的时候,李建成没有带着他一起逃跑,所以被隋兵押往长安处斩了,死的时候只有十四岁,被追封为楚王。
这也是李建成的一个大的污点!
李宽不是嫡子,过继给五叔李智云也不亏,可惜楚王的爵位不祥,李宽坐上王位没多长时间就死了,都没活到玄武门之变。
运气属实是差了点儿!
三、吴王李恪
李世民曾经公开说过,三子李恪是十四个儿子里面最像他的,能骑善射,文武双全,如果是嫡子,肯定能做太子。
然而,李恪的出身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李恪的母亲是大杨妃,外公是隋炀帝杨广,身上流淌着隋唐两代帝王的血液,所以一出生就惊为天人,让李世民喜欢的不得了。
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废掉之后,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如果不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李恪很有可能继位,毕竟李治当时只有十六岁,而且性格文弱,并不适合太子之位,他所倚仗的是嫡子身份和舅舅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
李治继位之后,始终觉得李恪是个威胁,于是在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将李恪牵连了进来,最后在宫廷里死的不明不白,年仅三十四岁,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流放了。
这个时候,距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仅仅过了四年!
四、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在众皇子中地位仅次于太子李承乾,因为他身材肥胖,喜欢读书,获得了父亲李世民近乎于偏爱的对待。
这样一来,李泰的野心迅速膨胀,与太子李承乾明争暗斗,想要学习父亲李世民那样,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然而,李泰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之后,魏王李泰是最有希望当太子的,于是李世民问他将来继位登基之后,该怎么样对待他的其他兄弟?
怎料李泰头脑发热,他竟然说要杀掉自己的儿子,将来传位给亲弟弟李治。
虎毒尚且不食子,李泰为了皇位舍得杀儿子,又怎么会放过这些兄弟们呢?恐怕李世民这个老父亲,他到时候也不会放过!
于是李泰被李世民剥夺了魏王爵位,贬出了京城长安,因为一句话,把唾手可得的太子之位,白白送给了九弟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