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身前之人此时虽身着男装,脸颊上沾染着些许墨迹,却更彰显其清秀之色——
正是那一日与迈克在街上生出误会的姑娘,竟是萧家书坊的东家!
这萧家书坊东家萧诗语,此刻瞧着陈煜也颇感惊诧。
陈柳家爆炸一事,在泉州城街头巷尾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流传了好一阵子,萧诗语固然也是听闻过的。
再加上在金石药铺中上演的一出卖身救妹的奇闻轶事,这几日已传得市井皆知,尤其在大姑娘小媳妇之间,这位陈家公子的风评正盛。
萧诗语万没料到眼前之人竟是陈煜,又正是那日自己与英吉利胡人街头误会的和事佬,观感本就不错,况且现下店中确实人手紧张,心中立时便已有了定数,但口中依旧循例问询着:
“陈公子,足下未及弱冠,这刻印之事想来从不曾染指过吧?”
“东家直唤在下姓名即可。在下的确对书坊诸事尚不熟悉,但愿意用心求教于诸位前辈师傅,争取早日学成出师!”
萧诗语听罢,面不露色,只略一颔首:
“陈......陈煜,你和文三先回前头,他会告知你一应须知事体;明日一早直接进来后院,跟着胡师傅,一切听其安排——这几日要赶工,聘约文书等忙完这阵子便签了。”
陈煜没想到如此顺利,看来直接和boss谈确实比和hr谈效率要高得多呐。
文三领着陈煜回到前院书铺,还未来得及介绍,胡师傅已然等不及了,快速出门而去。
先是给陈煜道了贺,文三便开始侃侃而谈,介绍起这萧家书坊。
这萧家原本是官宦人家,萧父在北方太原府任一县令,亦是在金军南侵之时举家南迁泉州。彼时萧父再无心为官,迫于生计,便放下文人体面,开了这萧家书坊,勉强撑持。
前年萧父因旧疾复发撒手人寰,萧家无男丁,萧母年岁已大,萧二小姐年幼懵懂,年方十七的萧大小姐只好临危受命,接下东家之位,撑持起阖府生计。
也难得这萧诗语,年岁虽小,却很有主见。
萧诗语坚持要以质量为重,工期难免耗时比别家要久,出货周期长,所以大宗订单极少,小订单的回头客倒颇多。
后院以胡大师傅为首的刻印工匠们都很支持这一理念,毕竟手艺人总不愿砸了自家招牌;但前院书铺的崔掌柜却颇有异议,常常抱怨拿不下大宗订单,利润太少。
这次店中难得接了一宗超大订单,而且是官订。
原来金国使臣要求大宋今年岁贡之中要有《农桑经》《本草经》《匠工要术》各万册,朝廷将此差事交于泉州府采办,一来是泉州远离政治中心,得以保留朝廷体面;二来便是泉州书坊众多,号称“天下第一书坊”的古今书阁其大本营便在城中。
这好大一块肥肉最终却花落名不见经传的萧家书坊,并且是泉州知府的独苗儿子贾培利亲自送上门的,个中缘由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这贾公子虽早已成亲,且纳了两房妾室,但偶然遇见萧诗语,一见倾心,便欲抱得美人归。
面对如此巨大的订单,萧诗语固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但又不能欠贾培利这么大的人情,于是盘算着事后将一半之利拱手相送,谅来应无后顾之忧,便接下了订单。
虽只有十日工期,略紧张了些,但好在所印之书皆是前朝成品,雕版俱是现成的,萧诗语带着所有人加班加点,按目前赶工的进度来看,在后日按时交货是没有问题的。
文三话痨似的交代地很详细,主要是东家指定让自己给新人做介绍,万一这新人日后哪块出了差池自己脱不了干系;再者文三对陈煜观感甚好,着意结纳,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再就是说起工钱,学徒每月两贯,半年出师便涨到三贯,年底还有利市红包——银钱这一块萧东家还是很慷慨的。
正说着胡师傅和两个女佣拎着食盒径直进了后院,陈煜得空也告辞归家了。
柳贝儿已备好了晚饭,饭桌上陈煜讲起到萧家书坊做工一事,想询问些萧家的问题,见柳贝儿答非所问,神色间颇有忧虑之情,以为她为将来生计而担忧,便开口劝慰道:
“贝儿,眼下时间仓促,是故先随意寻了份差事,以维持生计。日后定会筹谋更好的出路,为兄不敢保证让你荣华富贵,但决计不会再叫你受任何苦难。”
“兄长多虑了。”
柳贝儿苦笑道。
虽然听到陈煜肺腑之言心中亦生欢喜,但还是欲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