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啊。”阿英嫂想着又忍不住叫了一声想问一问,“你要是太累要不就歇两天,你头上那个伤,好没好全啊?不然请个病假再去瞧瞧? ”
“跟你讲,不要仗着自己年轻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脑袋上的伤是最不能轻视的,不养好会有后遗症,头疼起来可不好受……”
陶向予没想到话题的走向会是这样,不禁想难道自己最近真的走神发呆那么明显吗?
可是真没办法不走神啊,任谁突然天降个那么神奇又神秘的技能,刚开始还搞不明白,搞明白了还不能分享,都会思想跳闸、天花乱坠想很多的吧?
不过她们怎么都会想到她后脑勺的伤去了?
呃,要这么想倒也不是没有关系,要不是磕了这么一下,可能也不会有后面这些事。
当然,究竟跟磕了这么一下到底有没有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她压根儿也不清楚,反正醒过来就这样了,她很难不把这两件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联系到一起。
“哎呀真的没事的。”陶向予下意识地摸摸后脑勺,那个纱布前天就拆掉了。
伤口其实很小一个,有点深但口子不大,甚至都不用缝针,只是当时流的血确实有点多,看起来吓唬人而已。
“累是有一点,但大家都累的。”眼珠转了转,陶向予还是顺着阿英嫂的话说下去了,“不过今天大家不就可以早点回家歇一歇了,要是每天都能一网捕个大鱼群那该有多好!这样不就可以天天早退!”
看着陶向予露出一点天真稚嫩的神色,阿英嫂才不由地失笑。
终归还是小女生,比较容易满足,比较喜形于色。
就像她为什么私底下还是喊陶向予“小陶”呢?
那是因为有一回她无意喊了一声“小陶”,发现陶向予虽然怔了一下,但马上就应了。那一声“哎”应得那叫一个甜……她一个大龄女同志都被甜到了。
还有笑容,露出的笑容也比别人叫她“平安妈”时的好看。
想想也是,虽然都是当妈的,但哪个年轻的母亲希望被框在孩子名字的框框里?母亲也是人,也有独立的人格。
何况像陶向予这样的,双十年华,如果能读书,也只是刚到读大学的年纪而已。
别的不提,就说她自己吧,结婚后阿英嫂这个称呼不知怎么就传开了。
除了她家里人,其他所有人都叫她“阿英嫂”。
刚开始那一两年她其实不习惯也并不喜欢,她更希望别人喊她“海英”,要不“海英姐”也可以呀!
齐海英多好听啊,她又不是没有名字,怎么嫁了人就要变成“嫂”了呢?即便她也知道别人喊她一声“阿英嫂”是没有任何恶意的,甚至于是出于尊敬。
那她也不乐意。
要知道她结婚时也才二十三岁,现在回想起来,当年传开的时候自己怎么没及时把这个称呼扼杀在摇篮里!
后悔啊,问就是后悔!
不过随着自己年岁渐大,年华渐老,最近这些年也接受这个称呼了,随便了,无所谓了,听习惯了还有点亲切……
反正她是来不及挽回了,所以十分能理解陶向予,也想看陶向予露出更好看一点的笑容,所以从那以后在人少的地方,还是称呼她“小陶”或者“小陶同志”。
果然小陶同志每次都接受得很愉快。
不过啊,太喜形于色也不是都好的……
阿英嫂随即又端正了一下神色,“哪有那么多大鱼群,运气好而已不要得意,更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海上作业,还是要勤奋踏实。天天早退这种话,私底下说说就算了,慎言。”
陶向予愣了一下,很快脑袋瓜轻点,嘴巴一抿表示知道了。
她那个话本来就是随口一说,怎么捕到大鱼群的她比谁都清楚,又怎么会抱有侥幸心理?
但她听懂了阿英嫂的话,语气严厉但却是包含善意的。
提点她不要因为有了一点小成绩小收获而“飘”了,无论是真的“运气好”还是别的原因,都不要认为理所应当,认为可以走捷径,放松对工作的认真和要求。
至于早退这个事,工作提前完成了当然可以多点时间回家休息或干别的事,但说出来就不一样了,这年头的人可听不得这种话。
真的为你好的人才会这样“指正”你呢,陌生人或心术不正的人哪里会管你呀。
陶向予心里又对阿英嫂多存了一分敬意和感激。
见陶向予能领悟,阿英嫂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