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只有那么两三个村子比较例外。
这几个村子属性相对混杂,里面渔民也有、耕农也有,盐民也有。
除此之外,还有教师、工厂工人、泥木匠人、党政干部等等各行各业家庭的人,不归属大三类居民之内,有单独的工分核算和工资制度。
而且一般来说,划分居住在这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是外来人员。
意思就是,他们基本不是本岛的土着,要么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从外面漂到岛上来的,后来就定居在这儿,要么就是爹妈这一辈是最早那一两批知青过来插队最后在这儿安家落户的。
也有这些年从外边工作调动进来,暂且在这里安家但时间不定,很大程度一定会再调走的领导干部这一类。
以前都管这几个村子统一叫什么“外来村”或“客家村”,十几年前才有了正规的名字。
陶向予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她跟阿爸在村里的大榕树下纳凉看星星,陶向予问阿爸他们村为什么叫“星澳村”呢?
她阿爸就把她抱着坐到腿上,指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跟她说,因为他们村子里的人,就像很多散落在各处的小星星,因为命运的轨迹,缘分的使然,一时都汇聚在了这一处,所以就叫星澳村。
小时候陶向予完全相信这个解释,毕竟这么浪漫可爱呢,还以为这名字的冠名解释权正统就来自于她阿爸。
当然了长大之后,她就知道她阿爸只是哄小孩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星澳村之所以叫星澳村,没有什么童话浪漫色彩,没什么星星缘分命运的,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隔壁村一直叫做“月澳村”,起名的时候图个省事好记,就叫“星澳村”了。
有月亮就要有星星嘛,看起来还是星月相伴一样,十分搭配。
而陶向予他们一家之所以住在星澳村,自然是因为,他们家就是外来户。
陶向予跟家里几个孩子一样,自然算是海岛土着,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的。但他们的户主,也就是陶向予他们的阿爸不是。
陶向予阿爸的爹娘,也就是陶向予的阿爷阿奶,是抗战期间逃难躲灾就流落到南漓岛的,当时陶向予的阿爸陶新军才十岁不到,是家里的大哥,底下还有一双六七岁的弟妹。
来到这里还没两年,一双弟妹就一个病死一个饿死了,他娘不久之后也给狗日的小鬼子杀害了。
就留下他跟他爹,爷俩挨到了抗战胜利,内战胜利,陶新军是新中国成立后南漓岛第一批读上了初中的孩子。
即使那时候他已经快要十七岁了。
可他并不怕羞一样,因为小的时候在家乡他读过五六年私塾,脑子又比较聪明,所以自身底子很好,复学了一阵子就通过了考试,上了初中。
初中上了一年多,又比别人更快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后来因为他阿爹身子骨垮了,实在干不动活供他读书了,他不容易考上的高中,上了一年也就放弃了。
但就算是这样,在那个文盲遍地,岛上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几乎不识字的年代,一个高中生已经是大熊猫一般的存在了。
正好赶上乡里兴办扫盲运动、教育运动,开始办起正规的小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他这个稀罕的高中生,就被推荐当起了小学教师。
自然,教师资格都是要考试的。
陶新军在二十个报名考试的人中,竟还考了个第二,这已经十分出人意料。
要知道第一名是可是一位民国的老教师,论起教龄都比陶新军的岁数长一大截。
小学教师那时候可是个国家正式编制,每个月拿国家工资的,还有一些额外福利,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乡下地方,可算十分体面又有前途的差事了。
一时之间,这个家里家徒四壁还不太受欢迎的外来客小伙子,在十里八乡都有了不小的名气。
加上陶新军不到十九岁的年纪,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可谓年少有为前途一片光明。
不少有适龄适婚闺女的人家,都开始明里暗里打听着,想攀下这门亲事。
别说,大家算盘可都打得很响亮的。
虽然陶新军这个小伙子现在家里穷得叮当响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在本地更是完全无依无靠的浮萍一般,除了有个差不多要咽气的老爹外可以说一无所有。想要结婚的话,更别指望他能拿出什么钱跟聘礼来娶人家闺女。
这样看的话,谁家好好的闺女嫁给他,那不是谁就是冤大头!
可这些致命缺点,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