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陶新军也不想的。
从前王葵在的时候,先是王葵理家管钱,管了五六年,直到生下了陶向予。
那一阵王葵心情不好,精神也总是很抑郁,一副厌世样,啥都不想理,就把这些事都丢给了陶新军去管了。
从那之后,直到陶向予长到八九岁,读了小学,都是陶新军管着家的,而小陶向予才开始渐渐跟着陶新军有意识无意识地学。
作为一个能教语文、教政治、教地理、教历史但从不教算数的传统文科教师,陶新军其实根本不太喜欢打算盘记账这些又繁琐又要精打细算的事儿。
家里小女儿人精明伶俐能够管家,可算把他高兴坏了,巴不得小女儿一天之内全都能学会,把他这个担子给揽过去呢。
事实上,小女儿确实是有够聪明,虽然一天时间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也没差太多。
十来天就能上手了,半个月后小管家这副担子就完完全全落在了小女儿削瘦弱小的肩膀上……
而小女儿这么一管,就管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那时候,陶新军刚从好几年的灰心丧气、醉生梦死中幡然醒悟过来,正好也接过这副撂了很多年的挑子,重新担了起来。
当然,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这个挑子,这家里除了他,也没人能挑了。
老二陶家伟算是勉勉强强能把账目算得清楚,但一来他还太年轻,性子跳脱,又总是不够耐心,二来也有工作性质的原因,除了很忙,还整天到处跑,常常不着家。
让他来管账管家,还不如把这个家拴在生产队的驴身上,都多少比他靠谱一点。
老大陶家勇跟大儿媳妇儿陈阿梅,那就更不用提了……
让他们两口子打算盘子给家里精打细算管钱分粮,还不如让他们两口子一天多去上几个小时苦工来得容易。
所以没一个靠谱的,除了陶老师他自己管,还能让谁来呢?
每个月陶新军十块钱工资,拿出一半来补贴家里的开销,再加上陶家伟每个月固定上交的十块钱,给家里花,一日三餐的各种花费,买油买菜买蛋买肉、买面买糖买酱料买水、买煤油买茶叶买碳火,再扣除一点电费交通费电邮电话费等等。
还变着法儿给陶向予那边偷偷补贴一点,总还能剩下个几块钱。
陶新军在农信社开个账户,每月用剩下的钱,再从他自己每月工资另外剩下的五块钱里拿出两三块钱凑一起,每个月都会去存一份定额。
虽说这年头根本还没什么利息这一说,但把钱存在农信社里,是陶新军这种文化人更信赖的方式,总比抠墙皮藏在里头或是放进铁皮罐子埋在院子里的树下强。
再说他们家既没有院子,也没有树。
他们家向来很节俭,又有陶新军的精打细算,每个月存完钱,手头中总还有一两块钱的富余。
这一两块钱,在这年头,说多不多,说少吧也不算少。
当然这都得是建立在日子过得四平八稳、没灾没难的情况下。
但凡发生那么一点意外,或者家里哪个小朋友生场小病,这一两块钱便不够使了。
如果这个月没有人生病,没有什么意外的花费开销,家里人都顺顺利利的,那么陶新军就会拿富余的这一两块钱,给自己买一两本书或者新出的教材,给几个孙孙们买点纸笔。
原本,他还曾经拿自己的钱几给家里贫困的学生补贴纸笔文具之类的东西,但也就那么几回,因为纸笔文具实在是蛮贵的,一两块钱压根儿买不了多少。
而且本来也是他义务之外的举动,他一个穷教师,能帮一回两回三回四回,但帮不了九回十回。能帮得到一个两个三个学生,总归是帮不到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学生。
陶新军虽然心善但也清醒,不常会做些不自量力的事。
于是就把钱省下来,在别的可能更微不足道的方面给予他的学生们一些额外的关心和帮助。
说到底,只是因为陶新军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
或许他并不算成功,或许他的学识和教学方式没有别的老师那么高那么好,或许他在学生们眼中不是一个和蔼容易接近的新时代老师……但他确乎二十年如一日地热爱这份职业,热爱讲台这方小天地。
也在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真真切切地、十分平等地关心和在意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希望他们多学知识,希望每个孩子都不用在该上学的年纪因为生活和环境离开本属于他们的教室,甚至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