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卿摇了摇头,“不急,只要在下雪之前做好就行,慧姐,刘知青我要做两套棉衣棉鞋,你们看下雪前能做好不,要是不行先做一套也行。”
刘招娣点头,“那没问题,平时农闲的话不用十天就能给你做好,现在秋收时间紧,最多二十天左右也能给你做好。”
“嗯嗯,那我冬天的衣服就靠你们了,慧姐,刘知青,你看你们是要钱还是要什么票?”韩清卿说着就把手里的布料和棉花放在了她们的炕上。
这个年代的手工不值什么钱,请人做套衣服鞋子一块多钱块钱顶天了,张慧和刘招娣都是不差钱的人。
所以相比钱她们更想要票,但也知道上杆子爬不太好,面上有些不自然道,“韩知青,我,我们想问问你有没有多余的棉花票,或者布票,我们拿钱跟你换。”
韩清卿来时就猜到她们应该会更想要票,也早就准备好了,不过准备的不多就是了。
闻言从兜里拿出几张票递给两人,“慧姐,刘知青你们也别韩知青韩知青的叫了,直接喊我清卿就行,我这刚买完布料和棉花,剩下的也不多,我这也只剩9尺布票和两斤棉花票了,你们别嫌少。”
“不不不,不嫌少。”张慧和刘招娣两人连连摇头脸上有些激动。
张慧和刘招娣本来也只是问问,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主要是这个年代的布票棉花票什么的太难得了,她们也看见韩清卿自己就买了不少,没想到韩清卿还真有。
布料三尺一米,九尺就是三米,一个人做一套冬天的大棉衣也就2-2.5米左右,这还是冬天的才要那么长的布。
她们冬天的棉衣是有的,虽然旧了点,但还能穿。
九尺布票她们平分一下,节约一点一人起码能做一套夏天或者秋天的衣服出来。
还有棉花,两斤棉花听着不多,但其实并不少。
因为棉花不压称,她们棉衣里面的棉花好些都结块了,硬邦邦的,一人一斤棉花也能把衣服给续一续,冬天穿着暖和些。
张慧和刘招娣两人都不是不懂分寸的人,知道这些布票早就超过了她们的手工费,接过票后一人给了韩清卿一块钱。
这会一斤棉花也就一块两毛五,几尺布票两斤棉花票两块钱不少了,还帮忙做衣服,反正韩清卿不吃亏。
或者说谁也不吃亏,各取所需罢了,又寒暄了几句韩清卿走前给两人一人塞了两颗糖。
回房间歇了会,韩清卿三人背着背篓又往后山去了。
昨天可能是因为有牛苗苗在,所以只扒拉了几只野鸡蛋。
今天林子柔又运气极好的抓了一只活兔子,一只野鸡。
--
第二天,起来吃完早餐韩清卿三人跟老知青她们一块去了打谷场集合。
大概是因为秋收,今天青山大队除了没起来的小孩,所有人都到齐了。
麦芒刺挠得很,所有人都全副武装,穿的都是打着补丁的对襟,尤其是女同志,手上还戴着收好口的袖套防止麦芒从手臂进去,头上也都戴着头巾。
韩清卿三人的装扮也跟大家伙一样,这些都是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林子柔提醒的。
李大娘也在,李大娘看见韩清卿惊讶道,“呀,韩知青,怎么感觉三天不见你变化那么大呢?”
“啊?”李大娘这话直接把韩清卿给整懵了,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其他社员听到这话也看向韩清卿,这一看也有些惊讶,回过神也跟着打趣了起来。
“可不是嘛,韩知青刚来的时候身上看起来没有二两肉,感觉风一吹就要倒,现在瞅着身上肉确实比之前多了点。”
“是嘞,之前天天看的时候还没啥感觉,这两天不见再跟之前一对比,区别确实大。”
韩清卿听到这话也明白了李大娘为啥这么说,听到其他婶子们没有恶意的调侃,韩清卿笑嘻嘻的回道,“这不是咱青山大队的水土养人吗?婶子们又照顾我,可不就胖了。”
韩清卿这一回答倒是把刚刚打趣的婶子和吃瓜群众们给听愣了。
主要是平时也没聊过天,没反应过来韩清卿被打趣后的反应居然不是害羞,而是笑嘻嘻的说了好听话。
以前她们也没少打趣那些知青,被打趣的知青要不害羞的说不出话,要不就一副高高在上的样。
也注意到韩清卿说的是‘咱’青山大队,这是没把自己当外人。
她们青山大队来了那么多知青,有几个是真把自己当村里人了,就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