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啊,百官之首,必将名垂千史,史书留名,如此大的荣耀,荀彧居然避之如虎,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不过,这也足以说明曹操对荀彧的信任和看重。
不过,要是做了三公,也就不是他荀彧了。
高风亮节帅荀彧,千古名臣留青史。
荧幕中画面一转,演化继续。
建安十二年冬,曹操欲攻刘表,询问荀彧是否可行。
荀彧说道:“如今北方已经平定,南方可图也。可表明上攻打宛城,叶县等地,暗地里轻骑突袭,直袭刘表,出其不意,一举可定。”
曹操于是率军南征,不久后刘表病死,其子直接投降,随即曹操轻取荆州。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提议让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秘密于荀彧商量此事。
荀彧作揖道:“曹公是举义兵匡扶大汉,此乃忠贞之举,若封国公,与孙权刘备等人又有何异?
如此行为,让曹公麾下将士又如何作想?此非明智之举啊。”
对于此事曹操有些恼怒,心绪无法平静,但也并没有多说什么,最终也没有封公。
荀彧感受到曹操情绪的变化,离开丞相府后,微微叹息一声,眉宇间带着几分忧愁。
“终究还是变了啊。”
他摇摇头,大步离去,只不过他的脚步似乎变得蹒跚了许多,背影也佝偻了许多。
后来,曹操讨伐孙权,将荀彧调到瞧郡,让他留在军中,随军出征。
曹操大军抵达濡须之时,荀彧生病滞留寿春,没多久便忧虑而死,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
画面至此定格,秦天的声音却没有停歇。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称为“王佐之才”。
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
荀彧让曹操势力内政通人和,其治国之能堪称顶级!
纵观荀彧一生,为曹操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乃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深谋有智,擅长评价人物,曾与孔融争辩,一席话将袁绍手下谋士将领的缺点一一道出。
荀彧亦善占卜术数,曹操征刘备于小沛时,大风吹折军旗,荀彧便算出刘备军必定派人劫寨。
然荀彧一生,与其说是忠于曹操,不如说是忠于汉室,他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
待发现曹操要称公做王时,极力反对,终究惹怒曹操,最终五十岁就忧郁而亡。
他这一生奇谋妙计百出,为曹操坐镇后方,治理内政,让民心归附。
正因为有荀彧坐镇,曹操才能安心征战天下。
荀彧一生所为,可谓劳苦功高,智计谋略,都是顶级表现,对整个大汉局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谋士榜第三名,王佐之才颍川荀彧。
战略能力5星
战术能力5星
其他能力4星
影响力5星
综合评分19星。”
话音一落,荧幕中的画面也随之消失。
“荀彧,荀令君,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啊。”
“看着荀彧最后那蹒跚的步伐,佝偻的背影,实在令人心疼。”
“曹操最初的志向也是匡扶汉室,到最后称公称王,明显背离了初衷,荀彧那一句终究是变了,让人泪奔。”
“心疼荀令君,不过到了那种情况,汉室早就名存实亡了,曹操称不称公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天下之人看到荀彧的结局,都议论纷纷,愤愤难平。
没办法这么强的谋士最终落下了个郁郁而终的下场,圣母心永存的劳苦大众怎能不心痛。
毕竟荀彧相比于其他人,虽然战略战术上面可能各有春秋,但是荀彧却尤为擅长政略。
这可就是大大的加分项目啊!
更为让人惊讶的是荀彧看人的眼光,堪称一绝!
可惜,时局如此,是非对错已成空!
纵观古今,曹操到底错没错已不重要。
主要的是曹贼也不会认错的。
陈留郡,曹操皱眉道:“匡扶汉室吗?
现在的我,何尝不想匡扶汉室?
未来是时局变了,还是吾的心变了?”
颍川,荀彧低声呢喃:“这就是吾之结局吗?曹操终究也没有秉持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