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感受到命运的不公,凭什么我从来没遇到过一个绝顶聪明的同学,而我的同学们都有。显然欧多克斯并没有这个疑惑,因为正是他的同学亚里士多德将他的同心球叠加模型加以推广,还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形成了地心说的第二个公测版本——水晶球模型。
杨振宁先生说过:“现在的数学书只有两种,一种是你看完第一页就看不下去了,还有一种是你看完第一句话就看不下去了。”
欧多克斯的理论显然属于后者,因为它实在太复杂了。欧多克斯发现,用两个天球可以模拟日月的运动,五颗行星的轨迹各需要三个天球,再加上恒星天球,一共需要27个球。这本来就够复杂了,但亚里士多德还觉得不够,还得打些补丁,这一加就是22个。
好家伙,这补丁打的,快赶上衣服这么大了。
更牛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拯救现象”,他还要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事实上,新添的27个天球并不是为了让这个模型变得更加精确,而是尝试构建天球之间的物理联系,让外层的天球运动带动内层天球的运动。
此外他还顺便解释了下天体的构成。
古希腊思考问题都很有逻辑的,他们关注的主流问题无外乎两个:世界是什么构成的以及世界运行的规律。亚里士多德不仅为前一个问题给出了“标准答案”,还用这个答案解释了后一个问题。
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解释众说纷纭。不仅有泰勒斯所认为的水,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还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谓百家争鸣。提出这些理论的都是哲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亚里士多德却发出了来自鄙视链顶端的嘲讽:
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世界是水做的?泰勒斯是脑子进水了吧;
万物皆数?老毕估计是学数学给学傻了;
还有那个说原子的,坐下吧,有本事你给我整个原子来看看?
……
亚里士多德采用的是从老师柏拉图那里学来的方法——联想。
在立体几何中,一共只有五种正多面体,柏拉图认为构成世界的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 水圆润光滑,对应正二十面体;火尖锐锋利,对应正四面体;土可以堆积成山,对应立方体;气无孔不入,对应正八面体。然而这第五种正多面体却被闲置了下来。
这闲着也是闲着,得给人家找点活干呐,但是当时也没有合适的第五元素。最后也是亚里士多德为正十二面体创造了工作岗位,避免了它“失业”的风险,因为他提出了一种人们从没接触过的元素:
以太。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他们又对应了干湿冷热,同时水和土有着向下运动的趋势(重性),火和气有着向上运动的趋势(轻性),借此解释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咱们有句谚语叫“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亚里士多德则是玩着地上的想着天上的。他不满足于解释地球上的运动,还要解释天体的运动,这才是提出以太真正的目的。他指出“此物只因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以太是一种我们从没接触过也不可能接触到的完美的物质,因为它只存在于月亮天球上方的太空中。由于以太是完美的,构成的天体以及天球都是完美的,所以他们的运动也应该是完美的圆周运动。
至此,在欧多克斯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努力下,为老师柏拉图“拯救现象”的水晶球模型成功的建立了起来,人类也形成了第一次的宇宙观。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人们的宇宙观会崩塌,重建,再崩塌,再重建,直到你看到本书的今天,我们的宇宙观仍然在被冲击着。但我们不会害怕错误,因为这就是科学进步的第一动力。
只是不知道完美主义者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要追求完美后,会是什么感受呢?
这一节是为了给亚里士多德平反的。
想要判断一个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最高情商的做法就是问他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文科生大都会折服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而作为理科生的我从小就没少听过物理老师们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坏话,怼亚里士多德也几乎是物理课本的标准开头:
力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是伽利略提出惯性定律;
光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白光才是纯净的,但是牛顿发现白光是七中颜色的复合;
天文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天地有别,但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