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很常见的一种状况,一只母野鸡趴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可能你已经踩中了它的尾巴,但是自己依然一无所知,根本没发现脚下就有一只野鸡。直到它忽然间飞起,翅膀尖上的羽毛都已经要扇到脸上了,才会让人猛然间大吃一惊。所以,胖子现在也还在学习当中。只是没有人教,自己摸索起来很吃力,学的也很慢。
前世时候,胖子好歹因为喜爱弹弓的缘故,眼力受过一点基本的考验和训练。但是到了这里才发现,他的那些知识储备和经验,根本就不够用。
有时,胖子也会想起前世,去石县的时候见过的一位大山里的老猎人。当时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家里仍然养着两条猎狗。
走在山路上,胖子甚至有点跟不上老猎人的脚步。而在一些看来很平常的地方,老人家会告诉你曾经有什么动物从这里经过,什么种类,多少数量,已经走过去大约多久。
胖子一开始不大相信,因为他根本就在那很寻常的地面上获取不了任何信息,所以觉得人家是不是在随口忽悠。但是后来,老人家凭着一处地面上的痕迹,成功分辨出脚印的不同,并且不久之后真的追踪到目标的时候,才让胖子目瞪口呆,惊为天人。
那种本事胖子是学不会了,不过老猎人也说了,这个不用教。天天在山上跑,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胖子现在就处于“天天在山上跑”的阶段。可惜没有狗,不然打猎赶山的时候,会省很多的事情。老猎人说,在山里,狗的作用最大,对猎物能撵能捡。即便迷路了,遭遇“鬼打墙”之类的,狗也能把你带出来。所以他一直养着猎狗,以前和他一起打猎的那些老伙计们,哪家不养个三四条猎狗的?
回过神,不想那些了,想了也没用。那些生活和狩猎经验,只有自己尝试过,经历过,最终才能牢牢的掌握住,成为自己的东西。听别人说的再天花乱坠都没用。
比如我告诉你,怎样握住钢珠,更方便弹弓的快速击发,你就掌握了这个窍门吗?或者,横握瞄打的打法,有哪些要点,要注意些什么,你就能因此打的很准打的很好吗?当然不可能。只有经过自己不断的练习、摸索,才能真正的明白和掌握。有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下午都在四处转悠中度过,胖子时而观察环境,时而看看景色,时而走走神,放松一下,倒也算轻松愉快。而且,也并不是没有收获。
例如,胖子不经意间就发现了两种“鸟不站”,也有的地方叫它们“鸟不宿”的。事实上,虽然有着共同的俗称,但是它们却是不同的两种植物。
一种,学名叫枸骨。俗称鸟不站或者鸟不宿,也有叫老虎刺的。就是几乎方形的叶片上,每个棱角长着一根尖刺的常绿灌木,说它是小乔木应该也行吧?胖子记不大清了,反正他是没见过很高大的枸骨,最大也不过一两层楼的高度,还只见过那一次。
除了园林观赏之外,胖子也不知道这种树还有其他什么用。因为枸骨不仅四季常青,而且叶形奇特,还会结出一串串的小红果,能保持一个冬天的时间,看上去很是可爱。或许还能药用?胖子不知道。能不能食用就更不知道了,反正他没见人吃过。
但是另一种“鸟不站”,对现在的胖子来说,作用就很大了。这种植物的枝干上,不论嫩枝老叶都长着尖刺,看起来就令人生畏,所以才叫“鸟不站”,或者是“鸟不踏”,一种落叶乔木。走近之后,还能闻到一股特异的香味。
这熟悉的味道,让胖子愣了愣。事实上,一开始他并没有留心这棵树,只是这飘逸的香味,才提醒到他。当初大学时代的园林课上,在植物园里,带队老师介绍它时,引用了一首很著名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没错,就是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而胖子发现的这株“鸟不站”,正是诗中所提到过的茱萸。并且在仔细观察之后,他觉得这是几个品种的茱萸中的“食茱萸”。
茱萸分为“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等几个品种,除了重阳节的登高习俗需要之外,它们也都可以入药。但是说到食用,还是要说这“食茱萸”,也就是胖子发现的这棵。
食茱萸也叫“越椒”,或者是“毛越椒”。从这别名就可以知道它的特点,和辣椒一样,它是古人五味中“辣味”的主要来源。只不过明代之后,辣椒传入中国,它才渐渐退出国人的视野。
除了薤白,胖子终于又给自己找到了一种调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