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各种举措、提高全民素质。迎接未来工业革命的到来。
“大伴、传旨:宣绍兴余姚朱之瑜进京见驾。这事情要紧一些,大伴辛苦你亲自去一趟。朱之瑜的兄长朱启明是亲卫军第一军镇一师师长。”
“老奴遵旨。”
王承恩当即出宫前往太祖后山找朱启明,朱启明一听说是吴承恩找自己、立即跑出军营。
看见王承恩抱拳行礼:“王公公安好、请问找卑职有何事?”
王承恩笑容满面:“传皇上口谕、宣朱之瑜进宫见驾。不知道路、皇上说你知道、就来找你了。”
“啊?”朱启明吃了一惊、以前征招他这个弟弟说朝廷腐败不应征、这次皇上派贴身太监亲自传旨、再不去的话他这个哥哥可就难做了。
“王公公、待我向蔡总镇请假和你一起去吧、这小子四十岁了还是那么倔、科考都不屑于参加。结果皇上是不拘一格发掘人才、他自己却后悔没有参加科考。这都什么事情嘛?”
找蔡九仪一说、蔡九仪立即放行、军务由副师长兼任一团团长朱正一负责。
朱之瑜现在松江居住、距离不远、三天后下午、王承恩一行人到达朱启明松江的家。
朱之瑜正在练剑、听的院外有马匹声响、立即走出去一看、见大哥回来了且有太监随行、立即就明白一二。
上前施礼:“见过兄长、兄长怎么这时候回来了!”
又一转身冲王承恩一抱拳:“朱之瑜见过公公。”
“贤弟、这位是皇上身边的王公公、特意前来宣旨的。”
“朱之瑜听旨”
朱之瑜双膝跪倒:“草民在。”
“皇上口谕、宣朱之瑜进京见驾。钦此。”
“草民领旨。”
“贤弟、皇上第二次征召、你可不能不去啊?”
“惭愧、让兄长担心了、大明今非昔比、皇上得太祖神授、大明中兴有望、自然不会再闲于家中。”
“好、好、皇上担心朱之瑜不愿意去京城、特意让咱家来请的。那就收拾收拾走吧?”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当即收拾行囊,拿起宝剑骑上自家养的战马、跟随王承恩和朱启明往南京而去。
四天后到达南京朝阳门外、已经是夕阳西下。朱启明回去太祖后山军营。
王承恩把朱之瑜安排在午门对面的朱氏酒店、不敢怠慢、立即风尘仆仆的进宫见驾。
“老奴叩见皇爷。”
“哦?大伴辛苦了、快去洗漱更衣吧。”
“老奴不累、朱之瑜已经到了、住在午门外朱氏酒店总店。”
“好好好、几百里路你们辛苦了、都休息下吧、让朱之瑜明日晨时三刻到紫禁城见架。”
“老奴遵旨。”
几百里来回奔波、王承恩也是五十岁的人了、虽然坚持练武、浑身也和散了架一样、蹒跚着回去休息。
第二天晨时三刻、朱之瑜御书房外侯旨。
“大伴、宣朱之瑜觐见。”
“老奴遵旨。”
“草民朱之瑜、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舜水先生来了、赐座。”
“对于大明朝的教育、舜水先生有何想法?”
朱之瑜略一思考答道:
“皇上、大明教育偏虚不务实、重经史子集轻实用的教育、源于科举考试。”
“哦?详细说说。”
“皇上、知县、知府都是会做官而不会做事。偶尔断几个案子、断案好的就是好官了。而对于当地发展采取无为而治、自然发展。
科举考试是考经史子集八股文章、对于如何做官和讲道理有益处、对于党争门派有益处、然则对于朝政和地方发展并无益处。
教育当从娃娃抓起、能让所有娃娃都读书识字、让青壮年都能有一技之长。
让商兴盛用兴商之学、让工更精于器、当使工之道理学问、让军队强大当使军器强于敌、如果大明子民都识文断字、则国必兴盛。”
“好!”朱由检击节赞叹。
“朕欲成立大明宣教部、每个皇庄成立一所小学堂、孩童六岁启蒙、十二岁入县学中学堂。
县学成立小学堂和中学堂、十五岁入府里成立的高级学堂。十八岁高级学堂毕业即可参加科考。
科考之后根据个人喜好和擅长的领域、自愿申报参政学院、农学院、工学院、讲武堂、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