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人挤挤攘攘的坐满了一桌,老于头老两口坐主桌,于大富两口加于稻在左边,右边是于大贵李氏和于桃,最后就是于谷于梅于兰。
三旺被于大贵抱坐在腿上。还好方桌够大,不然就像上次在于大贵家,吃着吃着,于稻于谷两人就站起来,把位置让给两位妹妹了。
瓠瓜烧豆腐,清炒冬瓜,麻辣山芋藤,猪肉豆角炖土豆,丝瓜蘑菇蛋汤还有玉米面饼子。
大人碗里倒了酒,小孩碗里是蘑菇汤。
老于头拿起筷子:“吃吧。”
大家一同拿起筷子,杨氏笑眯眯的说:“大家快尝尝,上次妹子说不能老吃水煮菜,我回来就改了。”
众人一筷菜进嘴,随后自然是夸赞。
“好吃。”“不错。”“可以。”听的杨氏是喜笑颜开。
酒过一巡,气氛更加融洽,于桃吃着吃着走了神,她想现在要是有一瓶冰镇饮料再好不过了。
大人聊到了说亲,于稻已然十七,到了适婚年纪,前些天媒婆来说了几家的姑娘,杨氏看中了一家。
给梅子介绍的几家儿子,杨氏正在考虑,毕竟梅子到明年五月份才及笄,现在最要紧的是大儿子。
聊到这里杨氏叹口气:“唉,这两年年景刚好些,才存了没几个铜板,不够让稻子分出去,我们想再盖一间给他们小两口住。”
说到成亲于桃回过神,只见于稻耳朵都红了。
“是哪家姑娘?多大了?”李氏问。
“陈家村的,十五了,说是在卖豆腐的旁边一家。”
李氏回想了下说:“以前见过一回,人长的倒是不错。”
“我也瞧见过一回。”不过李氏是以前,她可是昨天。
昨日早上赶集错过了买豆腐,下午特地去买为了今天的午饭。
姑娘是瞧见了,也打听了。卖豆腐的听她那么一问,就知道怎么回事,也没遮遮掩掩讲了许多。
“媒婆说那姑娘品行也好,见人都是笑脸,干活利索,说亲的人可不少呢。”
李氏端起碗抿口酒,“稻子呢?怎么说?”
“我,我,咳咳咳。”于稻一着急耳朵更红了。
于桃于梅偷笑。
杨氏在他后背捶了两下,“你瞧他这样子还用问么。”
李氏也笑。
酒过三巡,宴席接近尾声。
三旺已在于桃怀里打瞌睡,于大贵过来抱起三旺,“大哥,大嫂,我们回了。”
“好,回吧,也不留你们了。”于大贵杨氏起身相送。
快到大门口,杨氏“欸”一声就回身,“肉,把肉带回去。”
李氏连忙拉住她说:“嫂子,留着吧,拿来拿去怪麻烦的。”
杨氏刚要开口,李氏就说:“那嫂子下次去我家也不要带东西了。”
“留下!你可别说这话,难听。”
李氏松开手,“嗯,等盖房我们来帮忙。”
“好,这我可就不回嘴了。”
“好了好了,别送了,回去吧。”
太阳西斜,满天霞光铺散开来,给万物镀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于大贵挖了几条触线(蚯蚓),肥嘟嘟的。一条条的卡在竹笼上,换个地方再把竹笼子扔进水里。
明天应该有鱼吃了。
远处升起袅袅炊烟,于大贵拎着水桶回去。
李氏煮的玉米面粥,还有早上剩下的南瓜饼一家人围在一起热闹的吃完了晚饭。
流云缓动,最后一缕余晖散尽,暮色渐沉。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他们肚子一个比一个圆。
而你想要的会如期而至。
起伏的山间弥漫着薄雾,“喔喔喔”一声公鸡鸣叫打破早晨的宁静。
床上的两人一起翻了个身,隔壁的公鸡不甘示弱“喔喔喔!喔喔喔!”
于桃无奈掀开被子起床,于兰皱着眉头不肯睁开眼。
新的一天开始了。
于大贵已到河边,用力拽着麻绳拉起竹笼,竹笼一出水面,他就知道今天有鱼了。
竹笼里的鱼离了水,挣扎跃起撞到鱼笼。于大贵弯起嘴角,提着竹笼回家。
“呦,捕到鱼了?”一个也来拿鱼笼的村民问。
“是啊。”
村民加快脚步,“我也去看看有没有。”
一条条鱼滑落掉进盆里,于桃出门就看见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