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有的忙了
萧进走了一圈,基本上心中已经将漕河泾定下来了,自己要在这里扎根了。
对于萧进的满意,郭权也是心中极为高兴,同时,他也了解到,萧进并不在沪上常驻,因此,与杨凯安留下了联系方式,说是等自己的领导回来后,第一时间进行汇报,要是萧进提出来的150亩地的规划方案,双方都达成一致,那么就签署“入园协议”,正式启动进军科技项目的入驻流程。
而到了晚上,田野已经安排好了饭局,朱建强、李涛等悉数到场,当然了,潘凝云、施雪晴也来了,过来陪着房似玉。
老友相聚,自然是无话不谈,这一次,萧进也没有隐瞒,直接就说出了,自己要搞一个兼职,在漕河泾拿地盖房子搞互联网行当。
田野是通过侯小山早就知道有第二产业,而且还搞得不小。
李涛也是有所耳闻,但因为职场禁忌,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但,朱建强可是头一次知道,这对他来说冲击还是非常大的,知道萧进有钱,但没有想到萧进这么有钱,这是要搞互联网行业,还是要搞房地产呀?
占地150亩的大项目,这还是在寸土寸金的沪上,这怎么都有些天方夜谭。
不过,对于事情本身,朱建强还是很有激情的,他在沪上多年,对于沪上的一些历史是非常清楚的,谈到了漕河泾,他有很多的话。
老朱开篇直接就给出了一个结论:漕河泾开发区放眼整个全国,都可以称得上是“大小王”的存在,产业根基很深。
漕河泾开发区位于沪上中心的西南部,地跨徐汇闵行,中环贯穿其中,而上沪上一直地倾西南,西南中环的发达程度甚至堪比某些内环。地段,实属优越!
而他对于漕河泾开发区管委会的做法也是“颇有微词”。
这样的地段不愁租,对于漕河泾来说,卖地反而划不来,收租金,做资管才是运营这片区域的王道!
因此,对于萧进在这里买地,他是持非常肯定的意见的。
同时,他对于这里有着更多的观点。
这里有厚度的产业积累,有规模的产业聚集!
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 ,沪上是全国的“工厂”,着名的电视机厂、无线电厂、收音机厂基本都在漕河泾,奠定了漕河泾的电子工业基础,也铸就了漕河泾独特的产业基因。
早在1984年,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成立——“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它就是漕河泾开发区的前身;
而到了1988年,微电子工业区扩建成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80年代末90年代初,漕河泾相继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经开区与高新区,两区合一,当时这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的。
随着在岁月的沉淀中,漕河泾形成了“1+5+1”的产业体系——即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1),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5),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1)。
截至到现在,漕河汇聚了余家企业,有10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和100+的内资上市企业,每平方公里税收达到了255亿元 ,因为按照面积计算,漕河泾只能算是中型园区,但,却是全国中型园区中的第一名!
要是把漕河泾当成一个村,那么全村的希望就是集成电路,这项产业可不是说说而已,在未来如何,萧进知道,当然了现如今这里还有一个大厦,让萧进起了强烈的自信心,那就是,企鹅在沪上的总部也在这里,在广东我打不过你,在和沪上难道我还不能和你竞争吗?!
总之,漕河泾多年累月积累的产业链非常深厚,很多企业入驻后,就扎下了根,融入了漕河泾这个生态网络,是很难被挪走的,也正是由于产业链的高效互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的企业加入,形成正反馈体系。
同样的,老朱也提到了人才,漕河泾这里汇聚了高密度的人才,人才的聚集同样形成了正反馈 ——越多的企业,越多的人才;越多的人才,越多的企业,越多的其他创新要素,包括很多的风投机构也集聚于此。
创新创业、知识产权、金融、人才等全方位服务,也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创新要素在生态内的流动、整合、提升。
很多园区的产业是聚集了,但人才不一定能留下来,问题是产城融合没有做好。
而漕河泾在这方面非常有前瞻性—— 规划布局上,呈现 “内产业办公、外住宅小区”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