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美丽中国,往事知多少 > 第十一章 科技之光

第十一章 科技之光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时光如水,生命如诗。

一晃眼1995飞逝,大人们总是感叹,又老了一岁。

小孩子们感叹,时间如此之慢,何时才能长大。

殊不知长大的烦恼,成年人又幻想儿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令人唏嘘。

96年的丰收时节,稻田一片金黄,村里人互帮互助,今天你给他家做工,明天他家又帮你做工。

叶凡一家有五亩多的稻田,稻谷泛黄时,叶老四每天傍晚会去自家田埂溜达一圈。

检查稻谷的成熟程度,达到目标就确定日期收割。

八月二十四号,早上六点,叶老四扛着圆桶到自家稻田。

八月是万物最茂盛的季节,路边的各种植物呈深绿色,它们的枝叶遮挡住了路面,叶老四的裤腿已被晶莹剔透的露珠浸湿。

他放下大圆桶,挥起锄头清理杂草,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填填补补。

这样处理有几个好处:

第一,怕杂草里有长虫,因为忙碌时都是光着脚,直到收工回家才会穿鞋。

第二,收获好的稻谷,必须人工挑回去晾晒,路边杂草太多,要是倒霉被缠住,会摔得很惨。

第三,路面不好走,倒霉的话也会摔跟头,稻谷撒一地倒是小事,关键是农忙需要人手,不细致一点,受伤了耽误收成。

每到这个时节,叶凡是最开心的了。

因为父母会拿出咸鹅蛋,招待帮忙收庄稼的朋友,还有很多美食。

叶凡家的打谷机还是脚踩的,消耗体力不说,效率还很慢。

需要两个人并肩站在一起,相互配合,频率一致,踩踏踏板,才能传动齿轮,齿轮带动涡轮旋转。

也是那一年,电动打谷机问世,电动机带动涡轮旋转,替代人工。

效率提高不少,但是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

一些水田离家比较远,得搭电线,如果电线破损漏电就危险了。

科技不断创新,人们在想,可否用柴油机替换呢?

叶良辰也是实干的人,稍微改装了一下打谷机,用柴油机替换电动机。

五马力的柴油机笨重,还得在圆桶另一边挂一袋石头,才能平衡。

后来一种新型轻便式汽油机问世,安装在打谷机上,带动涡轮旋转。

这一款得到了很多村民们的青睐。

水稻年年换种子,每一年的种子种出的稻谷都比前一年的稻谷更增产。

从集体,到单户,农村完成第一次转型,人人有干劲儿,家家户户有余粮。

97年,叶凡十岁,同时也迎来三岔湾土地下户的第十年。

在这十年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叶凡所在的村子,从前家家户户土墙房屋,现在土墙变红砖墙,大伙儿住进了新楼房。

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建筑工人队伍。

一个字“干”,使劲儿干,不管是城里的人,还是农村人,都在为未来而奋斗。

1997年2月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爷爷逝世,很遗憾他未能亲眼见证香港的回归。

全国人民哀悼,叶凡所在的学校,停课三天,这三天里所有学子集聚一起观看邓爷爷的电影胶片——他的生平事迹。

………………

“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无论咫尺天涯……”。

相约1998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农村也迎来了一次科技革命,机械化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记忆中的事,可能有些地方早,有的地方晚)。

98年,玉米脱粒机问世,初代脱粒机,只能一个一个的扔进去,效率依然比手工快了无数倍。

人工需要一分钟脱粒,而机器只需要五秒。

同时这一年,家用打米机问世,家用粉碎机问世,人们在也不肩挑背磨行走十几二十里去磨坊,在家也能自己打米,磨粉。

1999年,二代玉米脱粒机问世,效率是一代的一百倍。

电力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百根玉米棒同时脱粒,从前一人脱粒一百斤玉米,需要一两个小时,然而现在只需要几分钟。

科技不仅仅改变着城市,同时也改变着农村。

2000年,千禧年来临,我国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西部大开发。

西部农村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