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赛马结束时,是一个看起来懦弱的少年拔得头筹,景琰将玉佩送于少年并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少年害羞的低下了头,嗫嚅半天也只说了一句:“谢谢!”
这一句谢谢似乎包含着其他的东西,景琰和石桥都没有仔细的感受。
回城后,景琰依旧保持老样子,上朝、下朝、看卷宗,其他的事情几乎并不做什么,也几乎不再去东宫,只是偶尔进宫去看望太后和皇后。
仲秋节后半月,津州郡太守入京继任户部尚书之职,同时还带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
沐阳明不只带着全家老小进京的,还带了个妇人,第一次上朝就递了奏折,状告平山关主将刘长亦贪污军饷、买官卖官、跑马圈地等数条罪状,一时之间满朝哗然。
这平山关主将是当年先太子举荐的,战场上勇猛无匹,数次冲锋在前,还曾经救过先太子,巫蛊之祸后就被先帝搁置,四年前武定侯入京,元成帝启用了他,让其去平山关任职,大家也都默认了这是给二皇子的筹码。
这荣王的人刚一入京就把矛头指向谨王,满朝官员都不敢出声,默默看戏。
谨王出列躬身向陛下行礼:“刘将军将门出身、向来身先士卒,应是不会的,还望父皇明察,莫要冤枉了老将军。”
元成帝没有出声,沐阳明跪地行礼道:“桩桩件件,下官都有人证、物证,人证已经候在宫门外,还请陛下准许人证上殿。”
常福下了台阶,接过沐阳明的奏折,呈给元成帝,元成帝翻看着奏折,看完合上奏折。
元成帝冲常福点头后,常福去宣人上殿了,等了差不多两刻钟,一个妇人走进大殿内,来到大殿中央,叩首行礼道:“臣女孟婷婷见过陛下,家父是平山关参将孟浩。”
元成帝坐直了身体,看着下面跪着的妇人,思绪飘远,当年孟家是有个小女孩的,他和太子皇兄都是抱过的,现今差不多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了。
那时皇兄想见见边关的艰辛,瞒着父皇带着自己偷偷跑去了边关,那时候的孟浩还是太子府的一个府兵,他们在边关遇到匈奴大军进犯边关,天翎关大乱,当时的齐老将军也顾不上太子皇兄和自己,就让他的小儿子齐意之带着他们,看顾好他们。
皇兄想在城中走走,齐意之没法拒绝就带了他们出了门,走着走着皇兄就靠近了城墙,齐意之苦劝不动,实在没有办法看着皇兄上了城墙。
他们上的这段城墙正好赶上匈奴人登上来了,将士厮杀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兄弟二人,匈奴人见人就砍,皇兄与自己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时间愣在当场,是齐意之杀了匈奴士兵,他还记得当时士兵的血溅了他满身。
可能是发现皇兄和自己身份不一般,匈奴士兵越聚越多,孟浩也加入到了厮杀的行列,等到终于打退了匈奴人的进攻,他们几人已经累的没有力气了,府兵也没剩几人了,当时皇兄和他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
劫后余生,孟浩放声大哭,他说他的妻子刚刚给他生了个乖巧可爱的女儿,他还没抱过几下呢,皇兄和自己说回京都一定要去看看那个女孩。
后来他们上城墙的事情被齐老将军知道了,他又不能冲皇兄发火,但是打了齐意之30军棍,又让他的大儿子齐恒之护送皇兄和自己回京。
皇兄不走,理由是:边关告急,太子不能扔下边关百姓走了,齐老将军也知道利害关系,如果他们没有上城墙,没人知道他们来过,悄无声息的离开也就是了,可现在不行,之后的日子每天皇兄都会带着他在城中转转,也会上城墙看看。
齐恒之可不是好糊弄的人,皇兄再为在战时上过城墙。
一月后匈奴退兵了,齐老将军迅速安排人把皇兄和他送回了京都,回京都之后皇兄和他就被父皇禁了足,禁足期满,他两个迫不及待的去看了孟浩的孩子,还都抱了抱。
之后孟浩自请去了天翎关,再之后他的消息自己也没有关注,原是到了平山关做了参将么。
元成帝看着下面的妇人说到:“孟浩是有一个女儿,当时朕还抱过的,沐尚书说的事情你可有证据?”
孟婷婷掀起自己的裙摆,把里面裤子拉上去,他的小腿上缠绕着绷带,就像豹炸伤口一样,她一层层解开腿上的绷带,小声解释着:“怕被发现,也怕遗失,只有随身携带,女子裙底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绷带全部解开露出里面的一本账册,还有几封信件,呈给皇帝陛下。
孟婷婷“咚”的一个头磕在地上,用了很大的力气,额头瞬间见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