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没多久,刘进华结婚了,白齐和白帆两兄弟前来参加婚礼。
这个时代的婚礼非常简朴,没有主持人,没有华丽的婚纱礼服,甚至没有迎亲车队。
城市里的婚礼也比农村更为简单朴素。
这是因为城市人对传统礼仪已经不那么重视,过去的习俗渐渐被遗忘。
这个时期的人们很少去饭店举办婚礼,通常是找一位厨师在家里准备几道菜,然后在屋里摆几张桌子。
每张桌子上坐满了人,肩挨着肩,腿靠着腿,各个桌子之间的客人也挤得满满当当。
在艰苦的年代里,人们渴望亲密相拥。
白齐和白帆稍后才到达婚礼,刘进华的家人为他们安排了相对重要的位置,原本就坐着的陌生人们纷纷站起来,面带微笑,侧身腾出座位。
刘进华的父母都是万东毛纺厂的工人,而刘进华和他的新娘也是工厂的员工。
在80年代中期以前,国有大企业的员工待遇相对较好。
楼上楼下有电灯和电话,这就是东北老大哥的生活。
因此,8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人有些自豪,有些看不起南方人,认为南方人四处奔波谋生。
然而,几年后,东北人也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南方寻找新生活,这时他们才真正理解了南方人的不易。
刘进华家是一栋楼房,一进门就是宽敞的厨房,往里走是一个大客厅,右手边还有一扇门,通往另一个宽敞的房间。
由于厨房的空间相对较大,许多家庭都将它分隔出一个类似饭厅的区域。
在这所谓的饭厅里,摆放了两张餐桌,坐着的都是刘进华家的亲属和亲近的邻居。
在大屋子里,有一张炕上摆着一张桌子,地上则摆放了两张餐桌。
这个屋子里坐着的主要是刘进华的工友或稍远的亲戚。
而右手边的大屋子里,基本上是女方家人或地位较高的长辈和厂里的领导等。
白齐和白帆兄弟被安排在最里面的那间屋子。
按照习俗,通常不会为孩子安排座位,甚至女方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但白齐和白帆两兄弟不仅有座位,而且还坐在仅次于女方家长辈的上座位置。
他们身着由母亲张咏花亲手制作的中山装。
张咏花一直具有创新精神,她制作的中山装更贴近旧社会的学生服,更加修身,适合年轻人穿。
两兄弟坐下后,展现出英姿飒爽、仪表不凡的形象,引来众人的注目。
就连刘进华工作单位的领导都亲自前来打招呼。
尽管城市里的婚礼没有后来的盛大,也没有农村婚礼的传统风俗,但仍然少不了敬烟敬酒的仪式。
在这个时代,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即使是像白帆这样的孩子也不能逃避,都要参与表示敬意。
饭菜吃得饱饱的后,人们开始陆续离开,每个人的碗底都放着几块钱,这被称为“压碗底”。
随份子这个习俗是在7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的。
在此之前,人们参加婚礼时通常会送一些礼物,比如一套茶具、一面镜子、一对枕套等等。
渐渐地,出现了随份子的习惯,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的收入较低,一个家庭难以承担一场豪华的婚宴。
于是,人们都互相帮助,一天帮助你,下一天帮助我,形成了一种互助共济的氛围。
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是注重礼节,不那么粗俗和明目张胆。
不像后来的时代,婚礼上会有专门的人在门口收钱,然后还会公开宣布谁交了多少钱,有点像在筹款一样。
在这个时期,压碗底的钱通常是三块五块的,如果关系特别好,顶多给一张大团结。
因此,当白齐和白帆哥俩起身准备离开时,新郎新娘赶了出来。
刘进华有些着急地说:“你们怎么能给这么多呢?”
新娘子也是个实在的人,向他们鞠躬道谢:“谢谢你们这么大方,听华子说你们有本事,只是表示个意思就好了,不需要给这么多,这份人情太重了。”
白齐有些不好意思,白帆却笑了:“就当我在您这里存着好了。”
刘进华和新娘互相看了看,一时无语以对。
白齐结婚要在五六年后,而白帆的婚礼则要等十多年后举行。
等到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状况都会好转,百八十块钱的份子钱也不会成为重大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