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家临街的房子。
这房子位于一个繁华的地段,虽然有些破损,但情况并不严重,所以价格稍微高一点。
哥俩出了1000块钱购买了这间房子。
由于房子的临街一面朝向了后院,白帆还从工地找来两个民工,对房子进行了一番整修。
"照相馆的名字叫什么好呢?"
"就用你的绰号吧,大淼照相馆吧。"
"嗯,好多人都知道我的绰号。"
老爸再次帮忙制作了招牌,制作完成后挂在了临街的店门前。
于是,白齐成了一名个体户。
不得不说,眼下还不能成立私人公司,只能先做个体户来尝试。
其实,白帆他们手头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摄影工作所需的一些设备,比如彩色扩印机。
这种设备目前的价格已经达到了20多万。
而白齐和白帆在过去两年里,通过工程项目和倒卖中药材也只赚了15到16万。
考虑到他们还在房地产、古董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投资,手头现金只剩下10多万。
这远远不够购买一台完整的彩色扩印机。
但事实上,现在购买彩色扩印机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些大城市如都京、羊城、海尚等超大型城市才使用这种设备。
而一般的大城市几乎用不到。
因为当时消费彩色照片的人相当有限。
花费20万购买这种大型机器,即使是十年二十年也难以收回成本。
而像白帆他们所在的小县城更加不用说了。
至少要等到80年代中期以后,彩色照片才开始逐渐普及。
而到了那个时候,白帆十有八九已经是百万富翁了,20万对他来说也不再是什么大数目了。
再说,那时彩色扩印机的价格肯定会便宜很多。
因为当时,尽管人们的口袋里钱不多,但电器的价格却相对较高。
在年初,哥俩花了360元从奉天背回了一台黑白电视。
五一节前,白齐又送了一台给表姐。
五一节过后,哥俩花了800多块钱从新百货买回了一台冰箱。
虽然这笔钱是由白齐出的,但白武和张咏花却感到非常心疼。
毕竟这笔开支几乎等于他们夫妻俩一年的工资了。
白武和张咏花的心里有些不平衡。
从1980年上半年开始,像老师、警察等事业单位的工资逐渐被企业的薪酬体系超越。
因为在这个时期,企业逐渐引入了效益工资,也就是以后所谓的奖金制度。
比如像刘进华这样在纺织厂工作的职工,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可能只有三四十块钱。
而张咏花和白武这样的人,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可能有四五十元。
但是当纺织厂的业绩好的时候,就会额外发放效益工资,这个效益工资通常比基本工资还要高。
所以,有时候小型企业的普通工人可能比事业单位的老员工挣得还多。
当然,和白齐的照相馆相比,这些额外的效益工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白齐在开设照相馆之前就经常有人找他拍照,开业后更是顾客不断。
每天至少要走两个地方,有时候甚至要走三四个地方。
每当白齐外出拍摄时,齐亚南会过来帮忙经营照相馆,有时刘进华也会过来帮忙。
白帆建议白齐再稍微提高收费,以满足供需平衡。
但白齐却不愿意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