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章,苦娃这一天下乡卖酒,走了二三十里山路,可说是爬山涉水,走峡谷串羊肠小道上坡下坎,累得浑身汗流浃背。苦娃经过一段时间的下乡卖酒,双肩上被扁担磨成一层厚厚的老茧,还隆起了两个红褐色小肉包,苦娃下乡卖酒的行囊渐渐多了起来,除了两大桶白酒,前后酒桶扁担上还各挂了一条蛇皮袋(蛇皮袋:并不是真正的蛇皮所编织的袋子,是山里人买农用肥料时,装尿素,磷肥的塑料编织袋,用完肥料洗干净晒干再装其它东西,编织袋像一块一块的蛇皮,当地人就叫蛇皮口袋),口袋里装的是日用百货,卖酒工具,雨伞,草帽等必须用品,一般早上起床就要看天色,下雨天就不出门下乡卖酒,就往平时开发联系好的,长期供货的代销店送酒,那样是批发价,每斤酒比零售价便宜一角钱。由于酿酒的太多,乡镇集市和各地乡下代销店竞争强烈,代销店成了香馍馍,随时都有挑酒上门问要不要酒,代销店有了选择余地,就十分挑剃,又要酒度数高,味道好价格便宜才要,老客户随时都有被别人争夺的危险,为了打开销售渠道,都迫不得已下乡送货上门零售,这样也极大的影响各地代销店白酒的销量。天晴天就下乡走乡窜户上门零售,不过,尽管早上出门是晴空万里,但草帽雨伞必备,以防出门在外,天气千变万化说下雨就下雨,特别是炎热酷暑的夏季,偏东雨说来就来,天晴戴草帽,下雨就打雨伞,打雨伞挑担子那可说是双手不空,步步艰难,出门在外身不由己,再苦再难也要前行,时间不等人,转眼日暮是黄昏。
临近中午时分,苦娃挑着酒担一路吆喝着:‘‘卖酒!卖小百货啰!‘‘翻过前面山坳就是花森寨,名曰花森寨,山顶却没有供人居住的寨子,只是位于重重叠叠,延绵起伏的群山峰峦之中,并排相连的三座小山峰,远看其山形犹如古老的山寨,故由此而被人们命名为花森寨,中间山峰比两边山峰稍高一些,这就是花森寨主峰,花森寨对面是狮子山,两山相隔一里之遥,形成一道峡谷通道,是南坪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狮子山形如雄狮盘居在花森寨面前,伏头仰望着花森寨主峰。花森寨背后山脚是莲花潭,莲花潭方圆半里,水碧绿深不测底。不时有远飞的大雁降落光顾,在此歇歇脚,畅游嘻戏后腾空飞向远方。
花森寨前面山脚居住着一户人家,三间土木砖瓦房,左边偏水是厨房,右边偏水是猪牛栏圈。这里住着老夫妻俩,老头子喜欢喝酒,苦娃隔六天要经过这里一次,老头子每次五斤的胶壶,苦娃就给他灌得满满的,有钱给钱,无钱用玉米交换,钱和玉米都没有的时候就赊账,成了苦娃下乡卖酒的老顾客。苦娃挑着酒担一路吆喝,翻过山坳来到了花森寨,老俩口头戴草帽顶着烈日,正在屋前地里锄草,听到苦娃卖酒的吆喝声,老头抬头看了看太阳,对老太太说道:‘‘老太婆!回家烧中饭吧!刚好卖酒的来了,一起回家休息,等吃了中饭,下午凉爽了再来干就是。‘‘老头子也不管老太太答不答应,放下锄头,咳嗽一声走出玉米地,站在土边小路上扬手向苦娃大声喊道:‘‘卖酒的小伙子!把酒挑到家里来!‘‘苦娃答应一声,挑着酒桶跟着老头一起,来到老头家里,苦娃放下担子刚坐下,老太太也从玉米地里回来了,老头子吩咐老太太:‘‘老太婆!今天中午多煮点饭,炒两个菜,让卖酒的小伙子吃了中饭再走!‘‘苦娃婉言谢道:‘‘那怎么好意思哦!‘‘老头子十分诚恳的对苦娃道:‘‘小伙子出门在外不用客气,吃点家常便饭总比饿着肚子强。‘‘苦娃见老头真心想留,就毫不客气的留了下来,苦娃心里清楚正是吃中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中饭,卖酒不是时候,要等人家吃完中饭才好入院叫卖。苦娃长期下乡卖酒也熟知,人家正吃饭时到人家门前叫卖,觉得双方都有些不便为难之处。苦娃一般这时就把酒担,挑到大路边阴凉处歇息,拿出蛇皮袋里的快餐面或者饼干,充充饥喝几口凉水,等院子里的人都吃完中饭,再去卖酒。
苦娃今天留在花森寨老俩口家吃中午。五斤酒钱就免了,双方有情有义,苦娃不会白吃,更不能让人吃亏。老大娘回家就开始烧饭,苦娃给老大爷酒壶灌满后,就和老大爷聊起了家常,聊起了有关花森寨的动人故事。老人家讲起有关花森寨的故事来,那可说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老头了讲起了解放初期,解放军先遣连解放利川后,西进入川途经花森寨,在这里和国民党残余纠结当地地主武装,发生的一场激烈战斗。
1949年11月18日,解放军先遣连解放恩施后,从恩施出发攻破石板岭卡门至利川咽喉要塞,伪县府团总头目张疤子率领手下喽啰,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见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