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其实在还没恢复记忆以前。
他就已经很不喜欢这两个人了。
如今恢复了记忆,且还是大秦公子。
这两个造成秦灭亡最主要的历史罪人,他更是绝对不会放过!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管怎么说,一个是他老爹的小儿子,一个是当朝中车府令。
没那么容易想杀就杀。
【其二、】
【未得民心。】
【始皇嬴政活着的时候,一些地区,其实就有六国贵族复辟叛乱趋势,虽说很快就被他的雷霆手段迅速剿灭。】
【但依此可以看出,秦国统一的是领土,人心其实并没有归一!】
【六国百姓,依旧纪念着自己的国家,对秦没有归属感!】
【六国贵族,也时刻记着亡国之恨,想要复国!】
【在此基础上,以始皇嬴政为核心的制定制度者,不仅没有适应各国特点以抚而治,反倒是直接强硬的套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制!】
【甚至大兴土木,造阿房!修皇陵!】
【致使,百姓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民,国之根本也。】
【失去了民心的国家,自然不能长久。】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嬴柯借用了一下杜牧《阿房宫赋》里的一句话做结尾。
又默默在心里对哪位祖龙老爹说了一句抱歉。
不过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
这是回答问题,不带有偏颇性,肯定没错。
但有一说一,这虽然是秦国灭亡的一个因素。
却也不能完全归咎嬴政,归咎那些大臣。
因为,这本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别的朝代可以抄袭。
但,秦国不能!
因为他们是开辟者!
是前行者!
以当时秦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面对征服的六国百姓。
套用秦制,是最优的选择。
毕竟秦制,确实让秦国变的更加富强。
一个熟悉又经过历史考验框架放在眼前,你难道不用而改用别的吗?
想也不可能!
不过,如果细读历史,就可以发现。
其实嬴政晚年也发现了这一矛盾。
并有打算改变的意识!
从他在南海石刻中所撰写的那篇文章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富有鲜明的儒家礼乐色彩。
而且还意图让否认完全套用秦制这个政策,应该恩威并济,比较亲儒的扶苏继位!
把扶苏丢到蒙恬那边,让其接受磨炼。
这样一来,哪怕他不幸逝世,扶苏也能继承帝国转型的使命。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嬴政早早崩殂在了沙丘。
而扶苏,也因还没磨炼成功,就客死在了边疆。
有时候上辈子的嬴柯也会想,要是扶苏顺利继位,且没有被儒家忽悠瘸。
大秦,又是怎样一副光景?
可惜,没有如果。
只能说,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