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不起眼的小事 > 第46章 《散文中的父亲》

第46章 《散文中的父亲》

说起散文,这么多的散文大家中,朱自清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作家。

他的散文清新淡雅,富有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意味深长。认识他是从中学课文里一篇课文知道的,课文的名字叫《背影》,讲述的是,朱自清离开南京大学,去往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然后送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令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蹒跚的背影。

父亲的身体肥胖,本身上下就不利索,还亲力亲为的照顾儿子,显然他对儿子是疼爱的,是不舍得,虽然之前因为种种事由,父子之间有些隔阂,但最近几年父亲却发生了改变,知道他还有个儿子,知道还有一个儿子可以放在心上,知道还有一个儿子为之挂念。

家庭大变故,祖母的死,父亲的丢了工作,以及我们的东奔西走,各为谋生。这些事情都让他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作为一家之主,作为一个父亲,责任是要担当起来的,事情压力是要承受起来的。对于家庭的变故,父亲也是很无奈的。

为了活下去,年老何妨,只能是不辞疲劳,摩顶放踵的去谋生路。后来他的父亲在作者离开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所道,他的身体平安,只有膀子疼的厉害,筷子难举提笔难下,很多不方便,大约莫死期将至。作者读到此处,我想他的内心是焦虑的,是无助的。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但是养儿真的能防老吗?不见得。此时的作者对于父亲的处境,只是哀叹,只是悲悯,好像却又无能为力。

文章的末尾写到作者读父亲的信,那仿佛父亲的背影又浮现他的眼前,他那肥胖的身体,身上的青布棉袍,还有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想朱自清先生,也非逆子贰臣,忤逆不孝之人,更可能的原因是身不由己吧!身处当年的动乱年代,谁又能保全家庭和睦,家庭安详呢!能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面对种种无可奈何的事情,人们只能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想一想在那个年代社会里,亲人们见个面都成了奢望,都成了遥遥无期。可想当年的世界多么的黑暗至极,多么的暗无天日。

《背影》这篇散文,从头至尾都表现出黑暗的节奏,从一开始的跟父亲奔丧回家,到父亲最后的一封信,以及作者自己的垂泪无奈,都说明了朱自清先生对于当时的国家,当时的社会已经心灰意冷。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有多少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是不多的,是没有办法的。

对于人物情感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以背影为描写情感的,却独有朱自清先生一人最为让人惊叹。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调,来渲染对人物情感的不舍,只是寥寥几笔,落落几句就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心酸。

这个世界上,人们说的多的就是母亲的伟大,生育我们,养育我们。但是父亲不也同样的伟大吗!他们身上的担子也是很沉重的,走的路也是很艰难的。

为了家庭,他们日夜奔波,废寝忘食,他们不说累,不抱怨工作的苦。为了能过的好一点,他们可以低头,可以卑躬屈膝,可以不管不顾。这就是他们的伟大,溢于言表。

对于父亲的描写,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也多多少少提及过他的父亲。在《五猖会》里就说了他父亲不知什么原因,就在鲁迅兴高采烈的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时,他的父亲突然让他去读书,而且是背不熟,不准出去。到最后硬着头皮算是背下来了,去了东关的五猖会他却没了意思,最终多年后鲁迅先生也没想明白当时的父亲为何要么做。

也许是他的父亲是认为学习比玩乐重要,任何时候都要以学业为重,不能只贪玩而忘了学习,这也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不管父亲如何的严厉,对他如何的打骂,鲁迅先生还是很爱他的父亲的。如在他的文章《父亲的病》中描述道他的父亲在临危之时,喘气困难,连作者自己也听得很吃力,然而却没有谁能帮助他。那时鲁迅竟有让他父亲快一点喘完的想法。不过他又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像是犯了罪恶。同时他又觉得这想法也是正当的,他很爱他的父亲,不希望看到他父亲忍受痛苦。

确实,父亲的所作所为对于鲁迅来说都是爱他的,只是不善言表,但内在情感是有的。

为了父亲的病,各处找医生,到处抓丹方,可还是没有留下父亲,直至父亲死后,自己却没有显出多么的悲伤,只是听别人说叫自己喊父亲,叫父亲,自己就如木偶一般任听指挥。

末尾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