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产生微妙的共鸣。
名为《黑羊》的剧本,创作时间在数十年前,写作者是初代剧团长,也是三日月剧团的创始人,曾经写过不止一部公开上映过的作品,很受当时观众们的欢迎,对我而言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前辈。这篇《黑羊》是他最后的心血之作,但在完成前,那位老先生就溘然长逝了,于是远山先生才会找我来,将剧本背景修改成与当下相符的时代,并且将剧情补充完整。
由于我还是新人,就算能独自一人创作出完整的剧本,在没有名气的情况下,想要被像三日月这样的著名剧团接受、并将其在舞台上演绎出来同样是绝无可能的,所以我对被雇佣来完成别人的剧本这件事没有丝毫厌恶感,反而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提升自我的好机会,更何况我还因此暂时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能不必为生活发愁,所以我对给予这次机会的远山团长十分感激。
但是改写和续写别人的剧本,与创作自己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意识到,我必须想办法去揣度那位逝去创作者的想法,努力地将“心”摆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老团长到底想述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在落笔的时候,到底在思考何种形式的主题,他笔下的“白衣少女”与“黑衣少女”,是否有着自己的原型呢?
那位先生的创作功力非常深厚,无论是背景和台词设计,还细枝末节处的指示,都让人自愧不如。即使不去考虑创作者想要反映的主题,剧本中的每个段落和角落依然流溢着感染人心的“美”,如果能成功复现在舞台上,一定会让成为一场所有观众沉浸其中的表演,我对此充满信心。事实上在艺术鉴赏中,对于一般人而言更重要的往往是感受而非思考,总是去思考“反映xx”更意味着和作品本身的疏离。
当然,这点对于从业者而言则不然。真正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是某种隐藏在整部剧目幕后的东西……身为剧作家的我,从还未完成的剧本中嗅到了一丝令人在意的味道。该说是“超现实”且具有某种“宗教隐喻”,还是说纯粹的“神秘主义”呢?用寻常词句是难以简单概括的。
首先,剧本标题是“黑羊”,主人公“小说家”的邻居正好是蓄养羊群的牧者。但整个故事里牧者只是作为背景出现,显然更应该将黑羊看作是两位女主人公之一的指代;而两位女性都有着鲜明的印象颜色,所以题目指的大概率就是后来登场的黑衣少女,于是,对我而言最困难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原先的剧本正好创作到她登场为止。既然她才是真正的核心,我又该如何从头开始塑造这个人物呢?
……]
再休息一天
如题,请给我点时间,再休养一晚上。这几天眼睛异常疲劳,畏光发痒,前天锻炼的时候又把膝盖练伤了,于是只能躺在床上发呆,偷偷摸摸打打手游日常什么的。刷论坛没见到过好消息,电脑也是不让开了……明天应该就能恢复更新,抱歉。
第24章.75 《白羊》初稿节选(其五)
[在剧本的开头就有提到过,在小说家住处不远的地方,有养了一群羊的农户。这群羊的毛色都很漂亮,是像雪般纯净的白色。而在这群羊中,唯有一只毛色和其它同类截然不同,呈现出纯粹的黑色。
白羊与黑羊,白衣少女和黑衣少女;彼此间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关系。从乡野怪谈的角度来创作的话,甚至可以认为两位女主角都是“羊”的化身,与妖怪类似。当然,《黑羊》一作中固然拥有奇幻的氛围,其中却并没有明确的超自然情节,更可能的只是一种象征手法而已。
――“blacksheep。”
我这样想道。
在西方文化中,“黑羊”有“害群之马”的意思,代表纯洁的羊群中唯一的例外。它是秩序的破坏者,引诱群体朝向邪恶与混乱。据说是因为由于黑羊的毛不如白羊有价值,加之在族群数量上有着鲜明差距的缘故,黑羊开始拥有着不同寻常的色彩,它开始成为“邪恶”的象征,譬如在传说中,“黑山羊”的符号常常与恶魔和魔鬼相关联。
我又想起作家卡尔维诺有写过一篇同样名为《黑羊》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乌有之国的故事,在那里所有人都是窃贼,每个人夜里偷完邻居家的财物回到家里,发现自己家也变得空空如也。那个国家的人们就这样幸福地生活着,因为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东西,都能生活下去,一家一家依次轮流,没有富人亦没有穷人,人人平等。直到有一天,一位诚实人来到了这个国家,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哪怕家里遭了窃贼,家徒四壁,没有东西可吃,直到饿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