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长大人如此回答道。
“g,是这样吗?”
小说家有点尴尬。
“我还以为......”
“是我们学校的浅见学姐,我昨天就将这件事告诉她了。”
班长大人抬起头来,认真地和他对视。女孩说话的口吻不太确定,于是是想要在他脸上,寻找到能证明自己这种说法的证据。
“我听说她是警方的人,对吗?”
“喔,原来如此,是那个人。这位学姐好像很有名耶,在报纸上和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她。”
美沙绪在旁边一本正经地点头。
这种说法和装傻无异,因为她早就和侦探小姐碰过面了。
“‘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位名侦探’……吗?有人觉得她是真材实料,但也有人说,她只是被警视厅搬出来安抚民心的吉祥物和宣传招牌。”
小说家点点头,深表赞同。
虽说他是站在浅见学姐的助手的立场上,深知那位女孩身上拥有的惊人才能,但就以他个人而言,觉得这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
这并不是出于不想让她变得引人注目的私心,而是事实如此。
譬如说,有一部分案件,虽然不是浅见小姐主力破获,但只要是她提供过参考建议的,最后全都会归功于这位东京警视厅唯一承认的官方顾问侦探的头上。
结果自然会变得不现实。
现在不比过去,哪怕10年前的“那起事件”,在政治上让民间从业者、乃至顾问侦探这个职业拥有了重新活跃的可能,但这仅仅是“可能”罢了。
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依靠个人的头脑,是无法与系统化的专业团体对抗的。
浅见小姐的精力有限,她一个人不可能去解决所有发生在这个国家的疑难案件。
哪怕她已经很努力,但每年能站在活跃与案件上立场的机会,不过寥寥数次;一些寻常的恶性案件,她不会插手,更没有时间插手。
而且,尽管浅见悠子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但支持着她的人们都认为,浅见小姐需要发挥其才能的场合,必然是被层层蛛网包裹的巨大舞台:
它不仅意味着充满令人困惑的谜题,更暗示一旦深入到这起事件中,很有可能会牵扯到社会各个层面。
充满异常,棘手难解,涉及到不同阶层与形形色色的势力,甚至可能需要跨越数十年的时光,去追寻一个早已被人遗忘的尘封事实;而直到最后,人们却未必需要真相――这就是浅见悠子活跃的地方。
换句话说,反而是那些她拼尽全力去侦破的案件,结果不能公之于众;而明明没有做过的事情,却会被冠到名侦探浅见的头上。
有时候,出于为她造势或是不方便公开的理由,一部分警方的调查结果都会先自她口中说出,然后才会在记者会上公布。
学姐曾经和小说家说过,自己很讨厌这种事情,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此行事的必要性。
浅见还说,到了一定阶段,她会尝试拒绝类似的委托――而前段时间的她,确实这么做了。
正因为现在的浅见悠子在大家眼中已经逐渐成为真相的代名词,计划算是卓有成效,她才能争取到一定的主动权。
“我说的对吗?”
小说家将思绪收回,对伊东真帆点了点头。
“是的。你既然已经将这件事告诉浅见学姐,就没必要太担心了,这比一般报警更可靠。”
“那就好。”
班长大人将手放在胸口上,放下心来似地松了口气。
“不过,你是怎么认识她的呢?”
虽说是同校学生,但最近一年里,浅见学姐会出现在学校里的机会本就稀缺,且她几乎从来不和别人交流......
“其实是浅见学姐之前主动来见过我一面,还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交给我了。”
班长大人回答道。
“是、这样吗?”
小说家惊讶地睁大眼睛。
在他认识的女孩子们之中,浅见小姐由于自己的官方背景,可能在某起案件调查中和其中任何一位产生交集,但唯有班长不在他的预料中,他想不出有什么能两人联系到一起......
不对。
他忽然意识到――说起“契机”,现在不就坐在这里吗?
“学姐希望我能照看你,假如有异常表现的话,我可以及时向她汇报。因为你是她唯一的助手,学姐很关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