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二你赔了多少钱?”
“足足四两银子就哦那几间破房子换来的可是成色十足的银子啊。【全文字阅读】哦怎么感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李老栓你呢?”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满脸洋溢着笑容道。“可不是给了哦三两迁移费另外房子也赔了三两。前些天孩子他妈还愁眉苦脸可这两天她笑得跟啥是的。”旁边一个推着独轮车的农民道。跟在他后面的老伴捅了他一下:“怎么说得哦跟个财迷似的。”张老二道:“辽王来了就是不一样啊。年头从家里迁来的时候洪桐县的人只给了几张宝钞来到辽东毛得跟擦屁股纸似的。哦总共买了三把锄头还有两床棉被就用完了这次辽王给的是真金白银。哦合计着起码能盖个房子咱们俩再凑凑兴许还能买头牛。”李老栓道:“恩还有一年的粮食新开垦的地三年免租子那个王府的姚大人还说了日后凡是因为官府的命令造成咱们的损失官府还有赔偿。哦怎么总觉得都不像是真的?你再捏捏哦唉别使劲真是疼。”张老二道:“辽王真是大恩大德啊咱们找乡亲们凑钱给他老人家建个生祠吧。”“老人家别给我建祠堂了这都是皇上的大恩大德做儿臣的也是体谅父皇善待子民的心意而已。”一个声音从张老二身后传来。两人一回头只见一位身穿锦袍的年轻公子骑在一匹高头大青马上身后一面大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遼”字。两位农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认识字。在公子身旁的一位武将打扮的人道:“你们刚才不是在念叨辽王吗?他来到你们面前还不行礼。”两位农夫吃了一惊互相又看了一眼扔了手上的独轮车跪倒在路边:“拜见辽王千岁大恩人。”张老二又拉拉身后站着的家眷:“还愣着干吗快点给恩人磕头!”“辽王是辽王快给他老人家磕头。”通往盖州的道路上数千名山西迁移来的新移民纷纷跪在地上磕头。朱植连忙下马要把张老二扶起可张老二死活不起来。小陈子小声道:“殿下赶路吧您不走他们还得跪着。”朱植心里叹了口气重新翻身上马。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个样子给一些本来他们应有的待遇就以为自己遇到了青天还想着给这人立生祠。这种根深蒂固的青天观念在这个历史时空已经延续了千百年。在这些百姓心中所有的恩赐都来源于官员的清廉以及他们本身的道德。压根就没想过官员这样做本来就是应该的;一旦遭遇到贪官酷吏他们又会觉得他们是官自己一个草民有什么力量去反对?也只好逆来顺受了。然后这种压力无限地叠加直到将彻底腐朽没落的帝国某个薄弱环节压断了爆出来了才会形成农民起义。于是新的王朝诞生了历史再度经历这样一个循环。可以肯定的是千百年来无数次这样的循环下来汉族百姓的忍耐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坚韧当了奴隶还在为头上奴隶主叫好的事情屡见不鲜。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懂得这些补偿都是他们应得的呢?什么时候才让那个循环不在继续下去?朱植看着道路两旁数千名从广宁附近迁出的新移民默默地想着。但跟在他身后的杨荣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他突然觉得到眼前这位王爷手段之高明。总共两千多户每户也就不到十两银子的动迁费和补偿加起来不过二万两银子对于目前有二十万两银子在手的王府并不算大数目。但已经将这一万多新移民的人心牢牢掌握在手中。杨荣心中有些惊讶朱植如此收买人心到底想要做什么?难道……杨荣再次不敢往下想这已经是他跟随朱植来到辽东之后第二次有这种感觉。自从就藩广宁后朱植的三把火烧得实在太旺盛了。那个自从奉天殿被廷仗之后显得有些消沉的朱植仿佛重新焕出旺盛的生命力。联系前后杨荣观察到的事实打心眼里感到一个大逆不道的词——野心。外人也许不能从表面上这些事情察觉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几乎参与了朱植所有重大决策的核心幕僚来说杨荣的鼻子确实闻到了野心的味道。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放着自己的王府不修却把这些钱补偿给历来处在被统治者地位的平民百姓历史上只有那些有着鸿鹄之志的人才能做得出来。他不相信朱植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施政以民为本的初衷这些话只是应付朝中御史也许管点用。杨荣骑着马默默地跟随在朱植身后他的心正在矛盾地交战这条路将要走向何方?杨荣有些拿不准。自从进府之后朱植除了一次险些翻船其他多次大事都平安渡过。也不知道是他运气就真那么好还是冥冥中有股力量在辅助朱植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反而越来越稳固。而且他来到辽东之后的所作所为哪件不是为国为民?就算以杨荣的智慧也实在没法想通这些前后矛盾的问题。难道自己真的用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朱植对于姚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