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中国民族之风 > 第七节:寒食节的典故及由来

第七节:寒食节的典故及由来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阳历四月初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纪念一个古老而悲伤的典故。

故事始于春秋时期,一个名叫介之推的大臣,他聪明睿智,深受君主赏识。然而,在介之推的职位还未巩固之时,他遇到了一件让他烦恼的事情。

当时的春秋时期社会风气颇为混乱,大臣们之间常常尔虞我诈,尔虞我诈,相互争权夺利。而介之推是一个忠诚的大臣,他不愿陷入这种勾心斗角的境地。他决定于寒食节这一天离开京城,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然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众多朝臣的理解。大家都认为,介之推的举动是对国家的背叛,他们恶意诋毁介之推的名声。最终,介之推失去了君主的宠信,被贬至边远地区。他满怀愤怒和绝望,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衷。

寒食节当天,介之推来到了一片寂静的山区,周围没有一丝烟火气息。他默默地为自己点燃了一个小小的篝火,端坐其中。他闭上了双眼,回忆起往昔的荣光和繁华。无数个月的日子如电光般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和悲伤。

正当介之推沉浸在回忆之中时,突然一阵悲哀的声音打破了他的思绪。他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老人孤独地坐在一旁,眼眶含泪。老人告诉介之推,他的儿子是杀害孟尝君的凶手,如今被人追捕,老人自己却无处可逃。

介之推看着老人的悲痛,心如刀割。他决定帮助老人,他想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老人解决困境。于是,他把老人藏在草屋中,精心策划了一场假死的计划。

当他们的计划成功实施时,众人都以为介之推已经死了。但事实上,他与老人一同躲在草屋中。介之推留下一封信告诉赴任的新大臣他的决定和旨意。

然而,时间是不会停滞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介之推和老人一直在草屋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直到有一天,国家发生了变故,昔日的朝臣们一个个倒下了,君主也纷纷离世。新的时代来临了。

介之推带着老人回到京城,曾经的恶言和诽谤已经如烟雾一般消散。人们都被介之推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纷纷为他鼓掌欢迎。他被封为大臣,重获尊贵和荣誉。而老人也得以安居乐业,与介之推度过余生。

寒食节自此以后,人们便开始以此纪念这个仁义勇敢的大臣。每年的寒食节,人们会烧纸金银和食物,祭拜英雄和祖先。同时,还有一些地方会制作寒食饼,象征着介之推赴死前吃的最后一餐,寓意为忠诚和勇气。

寒食节是一个让人既感动又思考的节日,它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忠诚、无私和勇气都是被珍视和尊重的品质。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初心,助人为乐,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主要有禁火、寒食、扫墓祭祖以及踏青、插柳、荡秋千、蹴鞠、咏诗、书画、斗鸡、蚕花会、打马球等。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起源争议: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或本义并不是扫墓,大约起于汉初。据《琐语》,“介子推作之于绵山”。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手下的重臣,他辅助晋文公回国并大兴晋国,是忠臣孝子。因遭奸臣陷害,被逼上绵山,为表忠诚,他割肉而食,最后在柳树下被火烧死。晋文公得知后非常懊悔,将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便在这一天祭祀介子推。

另一来源则称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曾因父亲宠妾骊姬之乱被迫出逃。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屈辱。随行的大臣介子推在重耳饿晕时割自己的肉给他吃,救了重耳一命。后来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醒后,晋文公十分愧疚便封了绵山给介子推以作补偿。但是介子推把这一切都写在一首诗里呈献给晋文公,并且自己跑到绵山里隐居起来。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烧山,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来,不想烧山三天后介子推竟被烧死了。为了纪念他便有了寒食节这一节日。

然而据《左传》记载,晋献公临终前曾嘱咐太子要善待诸大夫和群臣,特别是要优待介子推。晋献公去世后太子重耳继位而因惠妃与奚齐之间的交易被迫带惠妃逃亡。尽管之后杀死后母与部分诸臣流亡齐国并建立齐桓公重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