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们还在摸索起步。”,
库图佐夫看起来感慨万千,他又指了指那剩下的七门略小一些的巨炮:“在我眼睛受伤之后,先后在欧洲各国养伤,后来也曾被派到周围的各个军事强国学习,在英国呆的那一段时间,我们花费了无数的钱财,终于是打通了关系,从那里购买了三门大炮。”他指了指那最大的:“这就是其中一门,和伊丽莎白女王的手枪一个规格的,一批铸造了十门,没有任何的区别。至于剩下的这些,都是我们仿造的,要小一些,其它的各项数据也要差上一些,我就不一一说了。数量不多,给了你们这么多,真不知道回去之后该怎么交代。伯爵阁下,这一次,我们的诚意您应该也看到了吧?”连子宁心怀大畅,哈哈大笑:“看到了,看到了,本官就说么,库图佐夫你一定是个信人。”这些巨炮的数据参数和连子宁现在手中的佛郎机炮,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就好像是拿手枪跟重机枪对比一般,差距极大,根本没有可比性。“这,就是红衣大炮啊!”连子宁手扶着冰冷的炮身,只觉得心中颇有些唏嘘和感慨。其实这种大炮,在中国有个名头,在百余年之后,就叫做红衣大炮。红衣大炮,许多人以为其名字的来源乃是因为在明清两朝总是喜欢在这大炮的外面罩上一层大红色的罩衣,其实并非如此,红衣大炮,理当叫做‘红夷大炮’才是。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仅此而已。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优点多多,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这数据相当准确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只不过,由于连子宁的存在,本来要在接近一百年后,也就是大明朝崇祯末年和辽东女真交战时候才会出现的红衣大炮,却是提前了百年进入了大明的土地。而连子宁的眼光,也绝对不是明朝的传统官员们所能比拟的。他对火炮的理解,重视,已经在发展投入上的不遗余力,可以说是千余年来中华大地上第一人。这些提早到来的红衣大炮,又会在连子宁的手中,焕发出何等样绚丽的光芒?连子宁已经开始在思忖怎么好好使用这些大炮了。连子宁又看了一眼,忽然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