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沛县的闲逛中,季尘和他的三位徒弟被一阵激昂的说书声吸引。
他们循声而去,发现了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茶馆的门口悬挂着一块木质匾额,上面用漆金字刻着“听雨轩”三个大字,显得雅致而古朴。
一进入茶馆,一股淡淡的茶香和木香迎面扑来,使人心旷神怡。
茶馆内摆放着一些简易但充满古风的桌椅,墙壁上挂着些许水墨画,画中山水云雾缭绕,有一种隐逸之美。茶馆内坐满了各色人等,或独酌品茗,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听着中央的说书先生讲故事。
说书先生年岁已高,头发白,但眼神依旧炯炯有神。他身着一袭蓝色长袍,手中拿着一根木制的拍板,正以慷慨激昂的语调,用文言文叙述着仙师季尘的传奇事迹。
“诸位听官,今日咱们来说一段仙师季尘的英雄佳话。”说书先生的声音在茶馆内回荡。
“昔有仙师季尘,神通广大,擅长法术,传仙道,广收弟子。其中,有蒙恬、蒙毅二人,皆因天赋异禀,被季尘大师一眼相中,收为弟子。”
季尘听着说书先生的讲述,不由得微微一笑,他的徒弟们则兴奋地交头接耳,显然对这样的传奇故事感到非常新奇。
阿良低声对季尘说:“师尊,这说书先生讲的事迹,真的都是您做的吗?”
季尘回应道:“故事总是带有些许夸张,但大体情节不错。”
茶馆内的听众对说书先生的故事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或赞赏的声音,说书先生的叙述生动鲜活,使仙师季尘的形象在每个人心中栩栩如生。
吴广轻声问道:“师尊,这些故事会不会让更多人对仙道产生误解?”
季尘微笑道:“故事总是会有夸大其词的地方,但它也能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理想。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冬儿听着说书先生的话,眼睛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她轻声说道:“师尊,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您一样,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
季尘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只要勤学苦练,未来的你定能有一番作为。”
说书先生的声音在茶馆内回荡:“昔日,仙师季尘游历于华夏大地,携带着他的深厚仙法和广博知识,一日,季尘至一小村,见村中百姓苦于旱灾,心生悲悯。”
“季尘仙师拂袖而立,手持法杖,口中念念有词,顷刻间,天空聚集乌云,雷声隆隆,细雨如丝缓缓落下,润泽了干涸的土地,村民见此景,惊为天人,纷纷跪拜,感谢季尘仙师的恩泽。”
茶馆内的听众听得入迷,不时点头称赞。
说书先生继续道:“季尘仙师不止精通仙法,更有一颗慈悲之心,他不仅救助了村民,还在村中传授农艺和医术,使得村民们从此生活得更为安稳。”
“在季尘仙师的传说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他收徒弟的故事,季尘在游历至一偏僻山村时,遇见了两个聪慧过人的少年,名为蒙恬和蒙毅。这两个少年聪明伶俐,对仙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季尘见其天资聪慧,便决定收他们为徒。自此,蒙恬、蒙毅跟随季尘,学习仙法和医术。在季尘的悉心教导下,两人渐渐成长为仙道界的佼佼者。”
听众们聚精会神,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传奇的时代。
说书先生声情并茂地叙述道:“季尘仙师并非只在一处施展仙法,他行走在大江南北,无论是高山深谷,还是江河湖海,都留下了他仙法的足迹。他所到之处,总是解决了当地的难题,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次,季尘来到了一座名为长安的大城。城中正遭遇盗贼之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季尘见状,决定为百姓除害。他变幻法术,智斗盗贼,终于使得长安城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听众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甚至忘了喝手中的茶。
“季尘仙师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件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他从不居功,每次助人之后总是默默离开,继续他的仙道之旅。”
说完这番话,说书先生缓缓合上了手中的书卷,深深地看了一眼茶馆中的听众。
“季尘仙师的传奇故事,不仅仅是神奇和壮举的叠加,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心中善良和正义的启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以善良之心待人,以正义之行行事。”
听众们沉浸在说书先生的话语中,仿佛通过他的讲述,他们也能感受到那些传奇中的温暖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