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前,舒汉良在食堂先换了饭票儿,准备以后的饭尽量都在食堂解决。
在食堂吃是有好处的。
首先是省事,一个人在家开伙麻烦,也不值当消耗劈柴和煤,能降低生产资源成本。
其次是食堂换菜票儿只收钱、换饭票儿只收对应的米票、面票、粮票,不收油票、肉票,关键是换了多少都不记在粮油本儿、副食本儿上,这是国营大厂的福利。
所以只要能淘换到粮票油票,还是可以到粮店去买配额粮,副食本上的定量也可以省下来给家人用,合法享受政策优惠。
最后是像舒汉良这样的一个人,或者双职工都吃食堂的,基本上不用排队去抢购粮食和肉、蛋、蔬菜去了,节约人力成本。
很多工人们不仅在厂里吃食堂,还会多买带回去,持家有道。
所以工人身份,尤其是大厂工人身份在这个年代特别让人羡慕,深层次原因很多,都事关生存。
你不见很多委办局机关的干部,因为没大食堂,只能自己从家带午饭,或者带粮食入伙小饭桌,都没这种大厂福利。
上大学为什么要迁粮食关系,农村学生为什么要迁户口?还不是没有国家对大企业这种粮食政策,不迁过来入伙,就没饭吃!
当然要是工人在食堂明显买得多,人家食堂也不卖。大企业食堂粮油副食供应也是有核算定量的,统筹调拨,大家都多买,后勤只能走门路去找计划外,采购员就疯了。
所以食堂给工人换饭票也是有定量的,除非你是住集体宿舍,还把户口落在了厂里集体户上。舒汉良想一天三顿饭都在食堂吃,还得想想办法。
刷完饭盒回到办公室,舒汉良不好意思地跟魏科长请了半天假,去办户籍和粮油副食本,这是大事,魏科长准了。
下午要跑的地方多,幸好他有自行车。
说起来,建国这十多年,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自行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工厂更是早就遍地开花。在四九城儿,自行车的普及率在全国首屈一指,60年代不仅有驰名品牌凤凰、飞鸽、永久,本地自行车厂生产的燕牌儿自行车更是占很大比例,各单位配发的公车也大多是燕牌。
老舒同志几年前一次被评了优秀教师,直接发了一辆挂红花的刚从火炬改叫燕牌儿二八加重,就是传给舒汉良这一辆。
落户需要的证明还没有办齐,舒汉良先去了原住址居委会开出了迁出证明,再到派出所户籍科。
因为资料齐全,户籍变动也没出管片儿,手续简单,当天可以办结。
等了半个钟头,舒汉良拿上变更了住址信息的新户口本上,又赶到街道办事处办粮食关系。
办粮食关系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是生死大事,粮油本上边有两个重要信息:粮油定量和指定粮店,搬家、换工作都得先把粮食关系确定下来,保证能买到粮食,没有粮本粮票是要饿死人的。
所以粮本是城镇家庭仅次于户口本的证件。
第一次领取、变更供应粮店、添丁进口都必须到粮管所。办事员按每个户口本的人数、年龄、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性质核定配额,也就是定量,以后每年在指定供应的粮店换本。
舒汉良家以前粮本上的粮食关系自打他自己上学迁走后,老舒也再婚迁出,粮本作废2年了。他毕业后没有及时迁回,是因为他没赶上毕业分配,也就是没有接收单位,学校开粮食关系转移证明上只能写迁回原籍,而他家原来赁的房子退了,迁回原住址户籍审核过不去。
学校的粮食关系证明上有迁回原住址和已供应到8月份的信息,他家原住址就在本街道内,舒汉良这属于恢复粮食关系,重新定量并变更供应粮店。
用工作证证明了自己工作岗位,用户口本刚变更的住址信息证明了学校的迁出证明还有效,粮管所给舒汉良发了粮油本,核定每月能买32斤粮食,具体米、面、粗粮比例就看当年市粮食局的计划。
接着赶到指定粮店登记,才发现粮店都是每周一休息,白跑一趟。
舒汉良还有很多这种常识不知道。
副食本要在管片儿居委会登记领取,这个就体现四九城儿居民的优越性了,大多数常见副食都不用票,凭本儿购买,所在区的基层副食店和四大菜场通用,每年一换。
副食店是国营的,其实现在胡同儿里还有属于大集体的合作供销社没被整编,里面副食、日用杂货都卖,大多是不要票的商品,有自己的采购渠道,甚至还有回收牙膏皮、酒瓶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