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明珠出生那年,富宇十岁了,已经到了上学年龄。从富宇开始,接二连三地孩子们陆续都要开始上学了。求学之路从此拉开了序幕。
清风原来是小学校长兼教师,因为家里孩子多,教师工资低,仅靠那点工资连生活都难以维系,更别说供孩子们上学了,但是清风一直坚持的信念就是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孩子生出来就要负责。一想到自己孤苦伶仃的童年经历,清风下定决心:绝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受那种委屈和苦难,咬牙也要供孩子读书,绝不能让他们一辈子待在这穷乡僻壤,受苦受难,就算牺牲自己的前途,也要为孩子们铺路。于是清风义无返顾地辞了职,做了自由自在的地道农民,开启了他为孩子们的前途奔波劳碌的一生。
从富宇开始上学起,清风就与富宇的班主任应老师联系频繁,他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学习情况。应老师也被清风这样如此关心自己孩子的家长而感动。并且应老师知道清风原来是教师,也愿意与清风这样的农民知识分子交朋友,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交往甚密,俨然像是称兄道弟的好朋友。
富宇在应老师和父亲的密切关注下,学习一直很用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天放学回家,富宇还帮父母干活,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富宇很小就会做饭洗衣服,插秧,割稻子,样样都拿手。
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分田单干和包产到户制度。清风家有七口人,总共分到十几亩田地。平时孩子们都在上学,主要劳力就只有清风和如花。所以清风如花每天都起早贪黑忙着种那十几亩地。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靠那十几亩地。青黄不接的时候,孩子们的学费也交不出来,每每到开学的日子就是清风头疼的日子。
不过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孩子上学,每当要开学前,清风就要去信用社贷款借钱给孩子们交学费。信用社的老龚很信任清风也体谅清风一家的难处。每次一看到清风来贷款,老龚都很爽快贷给清风。清风也很守信用,等秋收完,稻谷卖了钱第一时间就来还贷款,但凡清风手里有一点闲钱首先就是还贷款。一来二往两人也成为了好朋友。
家里的情况,富宇都看在眼里,他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父母的一番苦心和期望。
高考那年,富宇起早贪黑学习。假期里经常一边照顾弟弟妹妹一边看书。开学就是高三,富宇住宿在学校里,每天第一个起床去教室早读,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白天吃饭上厕所都拿着书本在背,每一刻松懈的。开学一个多月富宇都没有回家,觉得回家的时间都有点浪费。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明宇突然来到富宇的学校看望富宇,顺便给富宇五元零用钱。那钱是明宇一个月当学徒的工资。明宇因为小时候头部被邻居大伯母碎碎泼的猪脚水烫伤,头部受创,反应有点迟钝,书也读不下去就辍学跟一个泥瓦匠师傅当了学徒,走南闯北一个月也就挣五元钱。明宇很懂事,那个月他拿到五元钱准备回家去,顺便去城里看看读高中的哥哥富宇。他一看到富宇瘦骨嶙峋的就跟哥哥说:“哥,快要高考了,身体不能累垮,这五元钱你拿去,买点好吃的补补身体。”富宇知道这是明宇辛辛苦苦挣来的五元钱,怎么也不肯收,但是拗不过弟弟,只好收下。明宇把五元钱交给哥哥后就身无分文了。
城里距离家还有四十多里路,明宇没钱乘车,他只好靠两条腿走路回家,那四十里地要走到天黑才能到家。中午太阳明晃晃地高挂在天空,明宇走路走得又饿又渴,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几近昏倒。路上经过一个陌生村庄,明宇也顾不上脸面了,他敲开一户陌生人的家,说:“婶啊,行行好吧,我饿得不行了,能否给一碗饭吃?”那陌生婶婶看见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很可怜,就把他领进门,盛了一碗饭给他吃。吃完饭,明宇谢过陌生婶婶,然后继续赶路。
后来富宇听妈妈如花说了明宇的那番经历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誓以后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一定要好好报答弟弟的恩情。
高考结束后,富宇感觉希望还是挺大的。出分的时候,富宇第一时间赶到学校班主任那里去打听成绩。一看成绩,富宇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他也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一回到家,富宇就把房门一关,门闩一插,整天待房里,不吃不喝,伤心流泪,母亲如花敲门也不开。如花安慰他说:“不行的就再复读一年吧!没什么大不了的!”父亲清风看在眼里,他便不信邪,一定要自己亲自去班主任老师那里确认一下才行。
第二天,清风就直奔班主任那里查看分数。清风仔细检查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