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大明,山贼大将军,兵圣大反贼 > 第353章 东海商路实情

第353章 东海商路实情

刘诏从来不知道,毛文龙还是个‘海贼’,这家伙在他来之前,完全是黄海、东海的扛把子。

但他很快理解东江的处境,几十万人快饿死了,东江真的不得不抢。

袁可立之后,朝廷中枢大乱斗,三年没有给东江一两饷银、一粒米,没有叛变已经是天大的忠心。

东江很早就抢了朝鲜水师和原来辽南水师一部分海船,不多,三十艘鸟船。

这些船不能让朝廷知晓,于是,东江水师本部之外,还有一支‘编外’武装。

毛文龙竭泽而渔,两三年时间,把北直隶和山东到倭国走私的商号给搞没了。

加上水师交叉封锁海湾出口,北地不多的走私商号彻底绝迹。

毋庸置疑,海商都是海盗,这是十七世纪初全球共识。

大明到倭国的走私线路有三条。

第一条从闽海到夷州、经琉球到萨摩藩,之前占据东洋贸易的六成,现在更是高达九成。

第二条,江南豪商夏季直接跨越东海,地理维度与倭国持平,东西向没有纯粹的顺风时机。

五十天在海上,航向稍有偏差,到倭国后目的地不确定,南到萨摩藩、北到平户,甚至到济州岛都有可能。

为了安全,江南豪商会结伴而行。

二三十艘船安全是安全了,但他们忘记了另外一个因素,交易量过大,改变藩地实力平衡,政治影响后果严重。

结果幕府和闽商联合,毫不留情绞杀他们。

一部分江南豪商不得不依靠郑芝龙,一部分豪商则鬼鬼祟祟冒险偏北航行,先到朝鲜南岸,确定航线后再精准走私。

东海的商路被严重削弱,郑芝龙越发膨胀。

零散的走私不仅危险,他们还得冒险联系买家。本来一年一次的商路,变成了两年一次,且量很少,三五艘船,幕府很难抓住,也不会影响藩地大名实力,就这样偷摸摸存在。

第三条,就是北地海商,冬季出发,夏季前返回。只要不遇到海盗,这条路非常安全,先到朝鲜、途径济州岛、准确到达平户。

八年前努尔哈赤进入辽东后,海湾内全是水师船只。走私?还没有出海湾,就被水师生吞活剥了。

好极了,这样就给了毛文龙一个天然的经商机会,辽东和朝鲜北部珍贵的药材、貂皮等山货就是他的商品。

这些玩意每次不过两三条船,毛文龙怕有人携财跑路,每次都是好几个头领押送,十倍的武装力量,很快垄断了这条海路。

但他们商品单一,出货量也不大,东江渐渐在济州岛有一支长留船队。

干嘛?

当然是打劫。

这就是海面上的情况,毛文龙虽然在和女真作战,南面的情况却一清二楚。

至于朝鲜与倭国近在咫尺,为什么不开展大规模贸易呢?

这是结构性原因,不能听他们吹嘘,朝鲜山多,物资匮乏是实际。

再一个原因,倭国历史多次入侵朝鲜,民间敌意非常高。

还有一个原因,倭国从来看不起朝鲜。

朝鲜从来没入侵过倭国、没有打败过倭国,他们从心底鄙视朝鲜人,甚至觉得与朝鲜人交易是下作。

最后一个原因莫名其妙,却是千年惯性认知。

欺软怕硬流淌在骨子里,中原人在倭国可以当大爷,汪直一个海盗都能封王。而朝鲜人去了倭国,外样大名都会觉得掉价。

就算倭国很多儒士在朝鲜学习,他们也是单向的,朝鲜儒士在倭国依旧不受欢迎。

反观江南大儒到倭国,任何一人都能引起举国轰动,皇族和幕府都会恭迎组织讲学,可惜很少有人去这蛮夷之地。

受文明外围影响的民族性格,地理上不得不联系,脑子里却是敌视加鄙视,再过几百年也依旧存在,没法解释。

毛文龙说的口干舌燥,但他越说越兴奋。

终于找到知音了,能不兴奋嘛。

总算有一个准备反向打劫倭国的大将军,实在对胃口。

两人没有喝酒,却互相印证情报,四只眼都在放光。

黄昏后依旧在挑灯夜谈。

“大将军,倭国江户幕府掌权后,把全国大名迁到江户,家主可以回藩,但家眷必须留在江户。办法简单,有效控制了倭国全境。清除外来邪教,逐渐把大小佛朗机人都撵出了倭国。”

“毛总兵是否知道,大小佛郎机和红毛鬼的关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