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斤,沈玉言虽然瘦小,但他是男孩子,背了二十斤的大米。
三十斤的精粮又花了一百八十文。
栗米便宜,她喝了七天了,现在看到就想吐,这年代的栗米不去壳,喝着卡嗓子。
就买了这点东西,他们背着就很费劲了,看来下次来镇上,喊爹和大哥来才行。
往前走了走,看到了一家肉铺,割了五斤五花肉,花了一百文。
今天赚的八百多文去了一半。
买笔墨纸砚的十两银子还是花的老本。
四方镇的物价不高,但赚的钱还是不够花的,也不清楚柳大叔馄饨店怎么样了,要是能给她送点钱就太好了。
现在已经下午了,也不知刘老头在没在城门口,要是搭不上他的牛车,走路回上清村不得累坏,她宁愿雇个马车回去。
两人走到城门口,已经累得出了细汗。
好在刘爷爷午前跑一个来回,午后也是跑一个来回,这会子已经到了城门口,还在等着村民。
“孩子,你们咋才回来?”
沈紞如抬头,是上午一起坐牛车去镇上的婶子,她也认不准哪家的,只知见了喊婶子。
妇人看到他们背篓里的吃食没了,背的是粮食和肉,还扯了布,买了笔墨纸砚,顿时眼里有些异样飘过。
“你们吃食卖的怎么样,赚钱吗?”
这时候又过来两个赶集回来的村妇,也一脸兴趣的看着他们。
沈紞如笑着道:“我们在集上一晌也没卖出去几碗,最后怕浪费,卖给了面馆,只收了几个本钱,这年头钱哪有这么容易赚。”
有个村妇点点头∶“是啊,钱是不好赚,好在如姐儿懂的多,做一些稀罕吃食总能卖出去的。”
另外几个村妇有点不信,如果不赚钱,哪能买这么多好东西。
“几位婶子,你们不要往外说哈,我回来的时候带着几两银子呢,怕老沈家惦记,没敢告诉奶,买这些也是为了给我爹补身子。”
几个妇人点点头,原来如此。
这孩子刚回来就把钱花了,还给沈诚补身子用,看来沈诚白捡了这么好个大闺女,真是羡慕啊。
听说她原来在盛京的侯府了,即使回村里,侯府肯定也舍不得她受苦,带回点银子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一想,她们再也不敢打坏主意了。
侯府她们可得罪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