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相传,在屈原未曾跳河自尽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全国人民一起过端午的日子。
端午节最早源于古代人民对于天象以及龙的崇拜,《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龙飞天的日子,这个节日影响深远,现如今就连华夏周边的其他东亚国家同样也会过端午节。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够完整说清楚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也被一再简化,许多人过端午只是吃了个粽子就了事。
其实如果要完全按照华夏的传统习俗来过,端午节这一天可是能做不少事的。
就拿很多老人都知道的那几样来说。
其一,端午节是要划龙舟的!此举有传说是古人为了将粽子丢进河中喂饱那些鱼虾以免它们吞食大诗人屈原的身体发展出来的习俗,也有传说是为了祭龙,毕竟在很早的时候端午乃是龙的节日。
其二,古人们认为端午这天阳气旺又是菖蒲和艾草生长最茂盛的时节,菖蒲和艾草有驱虫避邪之功效,所以在端午节这天很多人都会折一些菖浦或者是艾草悬挂在屋门之上做辟邪祈福之举。
其三,夏季乃是皮肤病多发季节,端午这天草药生长得最是旺盛,在这一天采摘的草药药性最佳!根据人们的经验,这一天采摘的草药在驱邪祛病方面格外灵验,于是端午节这一天古人们也有采摘草药煲水沐浴的习惯,在端午节进行药浴能祛除体内的邪气让病邪不能轻易入体。
其四,在古代,五月在很多地方被称之为“恶月”,所谓恶月也就是孩童最易发生意外的时节,为了躲避灾祸很多父母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将孩子送到外公外婆家,这个习俗慢慢流传下来,就演变成端午节要上外婆家串门。
除了这四项大家多少听过的习俗之外,端午节还有不少已经遗失在历史长河无人遵循的小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的活动有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等等,稍微策划一下就能将一整天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端午节的专属饮食也并非只有粽子这一种食物,还有雄黄酒,五黄这些耳熟能详功能多用能驱赶蛇虫鼠蚁的特殊食材。
向高远一边查资料写方案一边畅想活动当日的场景,就连他自己都忍不住有些激动。
华夏很多的传统节日各种习俗行为都有迹可循,可以查出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每一种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毫无头绪的奇怪习俗查到最后都会发现,这里面种种的行为都包含着华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习俗让向高远看到了古代人民的纯粹与善良,还有那种面对生活十分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与某些列强国家对侵略的向往和残暴的习性截然相反。
向高远认为,这些都是华夏人民十分优良的传统,不应该就此抛弃。
“这些习俗某些时候能够带来希望让大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不管是祛病辟邪还是祭祀我们心目中的爱国大诗人屈原,亦或者是为了传说中的龙,都是不以伤害任何人为前提,对美好的向往。”
“而且这些习俗也拥有十足的趣味性,不说其他单说泛龙舟扒龙舟,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只是没有了解过这些习俗罢了,如果我能够将它们重现,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参与进来。”
向高远感觉自己灵感迸发,他飞快打字,心里已经有了端午节当日的活动流程。
一直写到晚上11点左右,向高远觉得自己应该让作息更加规律,于是放下未完成的工作直接去休息。
这一觉,向高远直接睡到了第二天,他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看了看手机,结果并没有看到香火工程给他推送新消息。
这让他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昨天晚上香火工程的新消息上说会给他发放奖励,这个所谓的奖励就是符箓专精以及两位新员工。
但是睡了一整晚他也没有体会到之前那种头痛的感觉,更没有发现自己多出什么新技能。
就连那两位新员工也没见过来。
“奇怪!香火工程发奖励似乎越来越慢……”
向高远嘟囔了这么一句就不再说话,他相信香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