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答辩。
答辩是这三项比赛项目中,最具有不确定性的,谁都设想不出来评委会问什么样的问题。
因此,所有参赛团队能为答辩所做的准备,就是尽可能地熟悉自己所涉及的作品,在根据评委的提问而当场组织语言来回答的。
能将问题回答好,回答的内容能让评委满意,就已经很不容易。
也是因此,航模队的原计划,就是用中文来答辩的。
用英文答辩,是苏晚临时决定的。
原因,一个是她刚才观察到了,前面上场的团队,用他们的母语答辩,再让翻译翻译成为英文的,与直接用英文答辩的相比起来,评委明显对后者的态度和耐心都更好一些。
另外一个,就是苏晚刚才在脑子里将答案过了一遍的时候,也将它们翻译成了英文的。苏晚觉得自己有九成的把握能用英文将她的答案阐述清楚。
听到苏晚脱口而出的英文时,秦宇和于洋、付泽骁他们,心里既是意外、高兴的,也为苏晚捏了一把冷汗。
能用英文答辩,当然是用英文更好了。
但是,答辩最主要追求的,是要将问题回答好,将答案表达清楚,让人听得懂、并能理解。
其次才是去兼顾其他的加分点。
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人,用全英文来答辩,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也是因此,航模队在训练的时候,秦宇并没有说让苏晚他们要准备用英语答辩。
不仅仅是他们,其他的英语是非母语的参赛团队,即使在作展示汇报时用的是英文,但答辩的时候,也都用的是他们的母语。
如果苏晚能用英文将这两个问题回答好,这当然能给评审团留下一个好印象,甚至这能成为一个加分点。
但是,这也是存在着风险的。如果是母语答辩,还能让随行翻译帮忙翻译成为英文。
但用英文答辩,如果所要表达的意思没能表达到位,或者是因为口音、语法甚至是单词错误等的问题,导致评委没能正确地接受信息,那就只会当是没有答辩好,并且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了。
而且,苏晚还要回答两个问题,这个风险就更大了。
秦宇和付泽骁他们,提着心,目光如炬地看着苏晚,直到苏晚说完,两个提问的评委都点了点头,秦宇他们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
苏晚回答完,看到评委点头,她以为答辩就要结束了。
没想到,其中一个评委,问了一个与航空设计报告答辩内容无关的问题:
“我可以看出来,你们团队每个人的分工都很明确,也很民主,但只有你作报告展示的内容和时间是最长的,几乎是你队友们的两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你是代替另一个人的吗?”
苏晚没想到他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苏晚看了看会场最后一排的位置。
早上出发的时候,张宇并没有一起过来。
反正他已经自暴自弃了,秦宇也没打算再去强求他,就让他留下了酒店了。还因为担心他语言不通,还给他留了一个翻译。
但是,刚刚上舞台的时候,苏晚就注意到,张宇来了,就坐在了会场的最后一排。
所以,苏晚往最后一排看,是去看张宇的。
苏晚也只是惯性的去看一眼,但并没有时间去想张宇此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她在心中快速地思索着要怎么组织语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