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h:20px;">(^电子书(</font>厚的一沓卜页(豆制品,百页)浸在专制的香卤里,不停地翻动着,也许是出于对美味的好奇,也许是嘴里的口水让他欲罢不能,高泽就入神地站在边上看。卢师傅见他可爱讨喜的小样子,时不时的弄点素鸡给他尝尝,乐得高泽咯咯直笑,大人叫了也不回家,赖在作坊里不走,直到卢师傅看不过去,用袋子给他装了一些,他才带着“阴谋得逞”的“坏笑”溜回去。
有时候卢师傅和家人徒弟聊起这素鸡的制作过程和要领,也不避着高泽。高泽也知道了,要想这素鸡做得好吃,原料、做工、火候样样马虎不得。就说这卜叶吧,是专门从氾水本地人家订做的,前一天订货,第二天早上送到。一开始,卢师傅也尝试过县城的卜叶和安丰的卜叶,做出来的口感就是不行,不正宗,后来也就别多想了,直接在氾水订做。一般人做素鸡是先成形后浸卤,就是先将卜叶卷成素鸡,然后用卤水卤制。卢师傅的素鸡则不同,是先让卜叶浸透在卤水里上味,再卷起来接着卤制。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素鸡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嚼头”,二是入味。卷素鸡用的是专门的麻绳和绵布,以一支筷子为中心,紧紧地、一层一层地、上劲式地将好几张浸过卤的卜叶卷在一起,大约有胳膊粗时才停下,包上绵布,再用细麻绳紧紧地捆扎起来,一根“氾水大素鸡”坯子就算是做成了。接下来就是卤制了,据卢师傅说,以前是上蒸笼蒸,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发现水煮的效果比笼蒸的要好,还省时省力。先是坐好一口大铁锅,放入“老卤”,再放入清水,加进一个大大的调味包。当然调味包里面都有哪些东西,高泽就无从得知了。
卢师傅的“氾水大素鸡”虽然弄得没有印像中的好看,可味道却很正宗,一开始的时候,卢师傅只是比较专一地做他的大素鸡,后来还是高泽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又做了花生米、香干、卤猪头肉等,卢师傅的卤菜比其他人的便宜,质量卫生也可绝对放心,生意当然是好得没话说了。
一盘大素鸡很快就下去了一半,这其中高泽做了很大的贡献,而“肉坨子”也就是狮子头,高泽也是毫不犹豫的来了两个,外婆做的狮子头深得淮扬菜的精髓,都是用六成肥肉和四成瘦肉加上葱、姜、鸡蛋等配料手工剁斩成肉泥,做成小孩拳头大小的肉丸,清蒸红烧都可,肥而不腻,肉质鲜嫩、清香味醇,那是高泽的最爱。
说起这狮子头,说法也是不少,传说狮子头的做法始于隋朝,是隋炀帝游幸时,到扬*州观看琼花以后,留连江南,观赏了无数美景。在扬*州饱揽了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以后,对园林胜景,赞赏不己,并亲自把四大名景更名为千金山,帽儿墩,平山堂,琼花观。回到行宫之后,又唤来御厨,让他们对景生情,做出四个菜来,以纪念这次的江南扬*州之行(古时有用菜肴仿制园林胜景的习俗),御厨詹王,费尽心思,做出了四样名菜,这四个菜是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隋炀帝品尝以后,非常高兴,于是乎,赐宴群臣,一时间成为佳肴,传遍江南。官宦权贵宴请宾客也都以有这四个菜为荣,奉为珍品。
到了唐代,更是金盘玉脍,佳馔俱陈。这一天,郇国公宴客,命府中名厨韦巨元做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四道名菜,并伴有山珍海味,水陆奇珍。宾客无不叹为观止。当葵花斩肉一菜端上时,只见用巨大的肉圆做成的葵花心,美轮美奂,真如雄狮之头。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宾客劝酒道:“公应佩九头狮子帅印。”郇国公举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夕之会,葵花肉不如改为‘狮子头’。”自此淮扬名菜,又添一道“狮子头”,红烧,清蒸,脍炙人口。
宋人诗云:“却将一脔配两蟹,世间真有扬州鹤”,将吃螃蟹斩肉比喻成“骑鹤下扬州”的快活神仙,可见蟹粉狮子头一菜多么鲜美诱人了。
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把这一佳肴带入京都,使之成为清宫菜之一。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着的《邗江三首吟》中,也歌咏了扬州的“葵花肉丸”。其序曰:“肉以细切粗斩为丸,用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俗名葵花肉丸。”其诗云:“宾厨缕切已频频,团此葵花放手新。饱腹也应思向日,纷纷肉食尔何人。”徐珂在《清稗类钞》明确记述:“狮子头者,以形似而得名,猪肉圆也。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虾仁、蟹粉。以黄沙罐一,底置黄芽菜或竹笋,略和以水及盐,以肉作极大之圆,置其上,上覆菜叶,以罐盖盖之,乃入铁锅,撒盐少许,以防锅裂。然后,以文火干烧之。每烧数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