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门的下人见了拜帖,立刻进去通报。
很快管家走了出来,客气地在前边带路:“三位贵客这边请!我家主君一早就在等你们。”
苏洵拱手向管家道谢。
穿过前院,就来到了宽敞的前厅。
此刻欧阳修就在前厅,远远看见客人就立马出来迎接,没有一点架子。
“苏兄远道而来有失远迎!”
欧阳修热情地把苏洵迎进前厅,又赶紧吩咐下人泡好茶来。
“苏兄,我本早该见你,只可惜城中出了这么多事才耽搁了。”
苏洵拱手道:“翰林大人纡尊降贵,能见我这一介草民,我已经是感激涕零。”
欧阳修道:“苏兄过谦了。你写的《权书》、《论衡》令老夫叹为观止。如今‘太学体’大行其道,卖弄文采,只追求文辞的华丽,不讲究务实之风。而你的文章语言平易,说理透彻,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让人通体顺畅。”
欧阳修此时是文坛领袖,能得他如此高的赞誉,苏洵自然是喜不自胜。
苏洵连连拜谢:“多谢翰林大人青眼相加,苏老泉实在惶恐。”
欧阳修道:“苏兄放心,我会把你的文章呈给官家。你有太史公之才,朝廷绝不能浪费。”
苏洵多次科举不中,已经绝了入仕的想法,如今欧阳修提及,又点燃了他内心的一丝小火苗。
大宋重文轻武,对文人多有优待。
天下学子日夜苦读为的不就是金榜题名、科举入仕吗?
但苏洵已年近五旬,又不敢抱太大希望:“多谢翰林大人的提携,老泉感激不尽。”
一旁的苏辙默默听着父亲和欧阳修的对话,对欧阳修本人有了更多的体会。
从前欧阳修只是课本上遥远的一个名字而已,如今却是活生生在眼前。
只见他带着朴素的头冠,身体虽瘦削,但精神却好,尤其是那双眼睛很有神采。
欧阳修望向苏轼兄弟,苏辙赶紧低下头。
苏洵介绍道:“翰林大人,这就是我的两个犬子,二郎苏轼,三郎苏辙。今日特来一起拜谒,也让他们见见世面。”
苏轼、苏辙立刻躬身作揖:“见过翰林大人。”
欧阳修仔细打量苏轼兄弟,捋着自己的山羊胡笑道:“吾观汝子气质清丽,自是与常人不同。”
苏洵道:“老泉年轻时便有报国之心,奈何一直不中。多年来,老泉在家教导二子,如今二子长成,惟愿他们能实现我拳拳报国情怀。”
欧阳修问道:“二子所做文章可有带来观看一二?”
“有的”苏洵从袖口摸出两个儿子做的文章呈上,“小二拙作,望翰林大人不吝指点。”
欧阳修接过一看,大为吃惊。
苏洵在动身上京之前,益州知州张方平就送书信来,在欧阳修面前极力推荐苏洵的才华。
欧阳修看过苏洵的文章,已经被他的才学所折服,今再看二子文章,更觉有豪气之感。
“苏兄,了不得啊!你教出的二子文辞出众,恢弘大气,恐怕不是池中物。”
欧阳修大力赞叹了苏洵父子,还热情留下他们用饭。
此后欧阳修在朝廷力荐苏洵,朝廷上下没人没有拜读过苏洵的文章,至此苏洵名动京师。
这是后话。
从欧阳修府上出来,天色还早。
苏辙提议道:“哥哥,你成天就庙里念书。来了东京这么久还没见识过它的繁华。走,我带你四处逛逛。”
苏轼望着父亲:“爹,您别生气。三郎说得有理,我也想长长见识。”
苏辙叹道:“你们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