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莞尔一笑:“三郎,你最近辛苦了。这是我让后厨专门给你熬的一点补药。”
补药?!
男人的自尊心一下子“抬头”。
苏辙一手搂住妻子的腰肢:“文姬,我身体很好,不用补药我也厉害得很。”
文姬劝道:“三郎,你还是喝点吧,里边的药材可不容易找齐。”
苏辙哪里管那黑乎乎的药汁,一把抱起文姬:“夫人这是我不相信我?”
文姬这才明白夫君说的是什么意思,立刻羞红了脸:“官人,奴家···”
苏辙做事精明强悍,床帏之间更是不在话下,当夜文姬就丢了魂好几次,哭着求饶:“官人,放过奴家···”
******
挨着千万个小心,棉花终于收获了。
在种植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前来看稀奇,收获的时候好多城里人就像出游似的来瞧热闹。
当即就有富户要买,收获下来的棉花根本不用运到市场上去就给卖光了。
田庄里,苏辙坐在门槛若有所思。
苏轼坐到弟弟旁边:“子由,棉花都卖光了,刘员外、张员外他们都说来年愿意一起种棉花,你的目的达到了,怎么看起来不大高兴?”
苏辙确实不太开心:“哥哥,回鹘人说了,咱们这里的产量太低,棉花也不够白不够松软。”
诚然,巴蜀多阴雨天,回鹘干旱少雨,早晚温差大,更利于棉花的生长。
可是回鹘路途遥远,在没有火车的时代运输就成了大麻烦。
就靠眉州种植的棉花显然成效太慢。
苏轼点头:“子由说得极是,可是我们能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苏辙望向远处:“应天府的气候更适宜种棉花。”
苏轼吃惊:“应天府离眉州有千里之遥,咱们去那里种棉花只怕是鞭长莫及。”
说着说着,苏轼忽然沉默了,因为他忽然想到弟妹文姬的父亲正好在应天府任职。
“子由,你是打算去应天府吗?可是咱们有孝在身,不能离开眉州啊!”
苏辙的声音很低,但带着坚毅:“我打算让胡缨先去。”
苏轼点头:“这也是个好办法,毕竟弟妹的父亲在那儿,多少能照应些。”
下了决心后,苏辙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文姬。
文姬很支持:“在眉州种植棉花确实费时费工,若能在应天府有好收成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正好,我最近收到母亲的来信,说哥哥成天不务正业。我赶紧先写封信过去,要哥哥和胡缨一起管理种棉花的事,也算有个事做。”
苏辙道:“那就感谢夫人给岳丈大人写信说明此事。我随后就让胡缨出发。”
文姬道:“官人莫急。胡缨也有妻室,这一去只怕好几年都不能回家,还是让他在家多陪陪家人。买地的事情我让哥哥先去办,等过了新年再让胡缨前去。”
苏辙道:“娘子思虑周到,只是这样就太叨扰哥哥了。”
“你心疼他作甚!”说起哥哥文姬就有些恨铁不成钢,“他成天留恋花街柳巷,也不思量好好讨个老婆过日子。官人给他找差事做算是抬举他了。”
苏辙不想文姬生气,连忙岔开话头:“让胡缨和家人分开我也不忍,干脆就让他带着家眷一起去吧,省得两头操心。顺便我再安排周管事和李管事携家带口一同前去。”
周管事和李管事做事稳妥,又是亲信,这样一来就无一不妥。
过了正月十五上元节,苏辙送走了胡缨一行人。
棉花种子也都分发给了前来采买的土绅,苏辙是乐得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