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渭河,正是河水暴涨的时候。
走水运去汴京,那么河水越大运送的货物也越多也快。
只是河水暴涨对押送的百姓却有生命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物毁人亡。
渭河边,被征召徭役的壮年与家人痛哭告别。
女子和孩子的痛哭声此起彼伏,老人和儿子,女人和丈夫,孩子和父亲仿佛就是生离死别。
衙役们不断用鞭子抽打,催促壮年上路。
苏轼看见此景,立马呵斥:“住手!你们这是做甚!他们是大宋的百姓,不是牛马,岂能如此对待!”
衙役回答:“大人,你有所不知。这批木材是上头催要的,若耽误了期限只怕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苏轼怒道:“官家仁厚,爱民如子。如果他知道要用人命去换这些货物,断断也是不会同意的!”
听说苏轼是衙门里的大官人,百姓们纷纷跪倒在他面前:“求求大官人救救我们罢!求大官人开恩啊!”
苏轼本就是心善之人,见了这等场面几欲落泪。
他连忙让百姓们起来,可谁也不肯起身,把头都要磕破了。
苏轼道:“今日押送暂缓,等我回禀了知州大人再做商议!”
百姓们听了,像是捡回了一条命一般,千恩万谢。
衙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很不满,但谁也不敢上前劝说。
最后众人把目光都落在了杨石头身上,毕竟他平日里和苏判官走得最近。
没办法,杨石头凑到苏轼跟前,小声道:“老爷,这差事是凤翔的惯例,若贸然停止,只怕朝廷会追究我们延误之责。还有,老爷您不能对这些贱民太宽容,否则下一次朝廷有什么押运旨意,就驱使不动他们了。”
苏轼听到杨石头口口声声称百姓为贱民,心中大为不悦。
他本就是爽直的性子,直接当着官民的面大声道:“近日渭水暴涨,强行舟楫十分凶险。我苏轼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不能弃大家的性命于不顾。今日你们且都回家去,待我同知州商议之后再行定夺。”
最后苏轼还补充了一句:“谁也不准在本官面前多言!”
这下子,衙役们一个个都噤了声,但心中多有抱怨。
快马加鞭回到衙门,苏轼来到了宋选的面前。
宋选见苏轼气喘吁吁,询问:“子瞻,你不是去渭河边负责押送木材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苏轼拱手道:“下官正是为此事来找大人。”
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爱才,早在苏轼来凤翔府之前,欧阳修就给宋选休书一封,请他多多磨练苏轼。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宋选想要结识都攀不上。
陡然间却能得到欧阳修的亲笔书信,简直比得了金银还要欢喜。
只是欧阳修拜托的“磨炼”,到了宋选这里就变成了袒护和照顾。
此时,宋选道:“子瞻有话但说无妨。”
苏轼道:“大人,下官走访过凤翔许多地方,询问过许多百姓。最令他们惧怕之事就是衙前之役。我又查阅了近二十年的官府文书,发现衙前之役对百姓的盘剥十分厉害,必须加以遏制!”
苏轼很激动,因此语气也十分强硬。
好在苏轼有欧阳修的照拂,宋选倒是对他格外宽容。
宋选问道:“子瞻可有解决之法?”
苏轼道:“下官发现,许多押送之物并非急迫,却也要劳工们在涨水的时候冒险押运。就算朝廷要得急,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想官家知道也不会愿意看到凤翔百姓牺牲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