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越听眉头越紧。
最后苏辙道:“世子能常在宫中走动,子由恳请世子能在太子殿下和官家面前多提及几句。”
毕竟对于官家来说,天下之事何其繁杂,哥哥的奏疏很可能湮没在众多的折子里被忽视。
好在赵顼也很关切百姓,一口答应道:“我先去询问陕西六路转运使,果有此事,我定力劝皇爷爷。”
苏辙起身作揖道:“我先替哥哥和凤翔府的百姓谢过世子!”
赵顼拉着苏辙的手坐下:“你说的事我且放心里。我难得出来一趟见你,咱俩要喝个痛快!”
苏辙道:“世子有此雅兴,子由自当舍命陪君子。”
和苏辙会面后,赵顼专门看了苏轼的奏疏,又询问了掌管转运的官员,得到确切的回答后,就在父亲和官家面前力荐此事。
官家和太子俱很宽仁,当即朱笔一挥,批准了苏轼的建议。
顺带着赵顼也得了官家的夸赞,说他爱民如子。
另一头的凤翔府,苏轼还在惴惴不安地等待朝廷的消息。
催促之声不绝于耳,苏轼顶着朝廷怪罪的巨大压力,坚持不肯让水运继续。
令苏轼没想到的是,他的建议很顺利就得到了批准。
这让他感到欣喜不已。
不过其中拨付银两给劳工们作为工钱的建议,却被有意忽略掉了。
徭役从周王室开始历经上千年,被历朝历代皇室所延续。
若开了给工钱的口子,那么全国上下都会捂不住,国库可支付不起这笔天价之费。
但其他建议被采纳已经让苏轼感激皇恩浩荡,当即写下了谢表呈送官家。
紧接着,苏轼又得到了宋知州的授意,写下了公文发送凤翔府各地,释放监牢里,那些因衙前之役毁坏了货物的劳工及其家人。
忙完这一切,苏轼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快了下来。
这是他入仕途后为百姓做的第一件实事,也是一件大好事。
第一次就如此顺利,苏轼心中难免得意,邀约在凤翔的好友章惇、何琛在酒肆吃酒欢谈。
这章惇和苏轼同是嘉佑二年的进士,现在商洛任职,离凤翔不远。
章惇听说苏轼在凤翔,特意前来拜访。
何琛的父亲是当地的土绅,而他则是衙门里的一个小官,算是苏轼的下属。
席间还有杨石头作陪。
这杨石头是海量,加上嘴巴又会说俏皮话,插科打诨是能手,常常引得桌上人开怀大笑。
每每苏轼与人宴席,都离不开杨石头。
早在几年前,三苏之名传遍京城的时候,章惇就有结交之意,只是一直无有机会。
后来又听说苏轼得了制科第一,就更是倾慕其才华。
如今两人都在陕西境内做官,章惇自然要抓住机会。
章惇慕才,而何琛和杨石头是苏轼的下属,三人齐齐夸赞苏轼修改衙前之役,说他是和孔孟比肩的大圣人。
酒桌上的话本不可信,但苏轼听来却很受用,接连喝下了不少,直至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
当杨石头把醉酒的苏轼送回家的时候,王弗满是无奈。
任妈妈劝道:“王夫人,轼哥儿最近忧思过重,好不容易放松些就由着他这一回罢!”
王弗点头。
身为妻子她是最了解夫君之人。
夫君坦率又纯善,更不会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
如今他是真高兴,难免一时忘形。
王弗命人把夫君扶进房中,亲自给他洗脸洗手,脱去鞋袜和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