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选没有想到苏轼竟那么刚毅,过刚易折,这在官场绝非好事。
之后,苏轼不顾宋选反对,执意严惩犯事的衙役,重重打了他们的板子。
不过苏轼还是没有做绝,给了衙役们选择,要么打入大牢,要么双倍吐出所榨取的银钱。
为了活命和自由,衙役们只能憋着气交了钱,就连杨石头也不例外。
何琛最聪慧,一开始就做得干干净净,后来又说服大家不要供出他,条件是他一半的罚金。
何琛家中有田有地,还有店铺,经过这一次几乎掏空了家底。
总之,所有人都把苏轼给恨上了,只是表面上谁也不敢说。
苏轼把百姓的损失双倍返还,可是,衙前之役并非废除。
虽然避开了最危险的涨水时刻,但劳工们还是要往来押送物资。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河上行走终究是个苦累的差事。
可发给他们银两的愿望,只能是空想。
冥思苦想后,还真让苏轼想到了一个法子。
他给凤翔府所有户籍人口都摊派了徭役,有钱人家不想出力就出钱,这些钱不进府库,直接发放给出力的穷苦百姓。
大户人家人口多,要出的钱也比从前多了许多倍。
这下子就连凤翔的土绅们也痛恨起苏轼来,但苏轼是概不关心。
虽得罪了不少人,但凤翔百姓们感激地喊苏轼“苏贤良”。
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是苏轼为官最大的心愿,至于怨恨也好,感谢也罢他都始终如一。
不久以后,凤翔出现了大旱,老天爷连着一个月滴雨未下,而地里的稻谷正是抽穗的关键时期。
又是一个月后,施雨的龙王依旧未来,百姓吃水都成了问题。
这可急坏了凤翔府上上下下的官员。
从民间到官府,大家都用尽办法求雨,苏轼也不例外。
他听说附近有座太白山颇为灵验,就斋戒沐浴,写上祈祷祝文登上太白山。
或许真的是苏轼的虔心打动了上天。
他刚下山不久,大雨就接踵而至。
苏轼在雨中高兴得是手舞足蹈。
此后,大雨又连续下了三天,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恰好,苏轼家中新修的亭子刚刚落成,遂命名喜雨亭,还颇高兴地写下了《喜雨亭记》:
······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虽然旱情缓解,但稻谷抽穗已经错过了最佳时节,欠收已成定局。
风调雨顺之年,百姓上交了粮食尚且要饿肚子,何况欠收的年岁?
就在苏轼担忧的时候,韩世英却出现在了苏家。
苏轼盯着韩世英目不转睛,他和家中消失的小石头颇有几分相似。
韩世英道:“大人,您看在下是否眼熟?”
苏轼道:“莫非你认识小石头?”
韩世英道:“大人揣测的没错,我就是小石头。这一次是受三郎所托,给大人送些东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