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大宋:大哥又让我当冤种! > 第666章

第666章

佛印笑道:“两串佛珠我都开过光了,保佑两位苏学士平安顺遂,心想事成。”

苏辙很是感动:“禅师,待我处理好京师之事,再来杭州找你饮酒畅谈!”

佛印道:“不一定非要小苏学士来杭州,贫僧亦可同苏太守前往京城见你!”

苏轼认真道:“好!待我任职期满,就请禅师与我同去东京。”

佛印双手合十:“无量寿佛!”

苏辙再次翻身上马,对着众人挥手告别。

官道上,苏辙一行人走了好远都还能听见孩子的哭喊声。

马背上的男子们红了眼眶,马车里,文姬和莫愁暗暗垂泪。

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亦是为了天下百姓。

苏家的财富来自于民,站在财富的最顶端,又是大宋士大夫,苏辙、苏轼、沈括肩上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送走弟弟,苏轼便开始遍访民情,几乎走遍了杭州的每一寸土地。

他修建农田水利,灌溉田地,出钱鼓励无地的农人开垦荒地。

苏轼把已经试种成功的占城稻在杭州推广,不仅免费发放稻种,还每亩给予一吊钱的补贴。

本来还犹犹豫豫的农人,为了补贴争先恐后来领稻种。

西湖上,苏轼又修建了好几条堤坝,岸边遍种垂柳,百姓们亲切地给堤坝取名“苏堤”。

修建堤坝需要大量的工人,苏轼优先选用的是流浪者、穷困者,让他们有事做,有饭吃,有钱挣。

蜀商会大部分的船只都集中在福建泉州,只有三条远洋船停泊在杭州码头。

三条远洋船来往于扶桑、高丽,把大宋的丝绸、瓷器和铁器运出去,把扶桑和高丽的金银铜源源不断挣回大宋。

商人都是逐利的,见到海运有钱挣,更多的船只在港口建设,下海,出发。

繁荣的海运助推杭州的经济发展,占城稻的丰收让杭州人口不断增加。

在苏轼的治理下,杭州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周边的州县不断有逃难的百姓涌入杭州,苏轼也来者不拒,就在城门外建立的临时的避难所。

杭州城外十里地,三个瘦削的人影蹒跚走在小路上。

这是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和十八岁的儿子。

他们本是镇江人,因为还不出青苗贷款,害怕被鞭笞进大牢,所以一家三口连夜逃亡。

听说杭州的苏太守清正廉洁,一家人跋涉几百里地从镇江前往杭州。

一路上,干粮吃完了,他们就刨树根吃,终于离杭州城只有十里之遥。

忽的,母亲摔倒在地上,父亲和儿子急忙上前查看。

母亲口干舌燥,饿得头晕眼花,有气无力道:“你们走罢,不要管我。我这条命注定活不下去了。杭州城就在前方,你们扔了我这个包袱还能有条命在!”

儿子哽咽道:“娘!儿子说什么也不能扔下您!”

父亲也道:“老婆子,咱们一家要死一块儿死,要活一起活!”

说着,儿子固执地背起了母亲,尽管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全靠着活着的信念往前走。

一步两步、十里、九里、八里······二里,一里······

一家三口终于看到了城门,可他们又累又饿晕倒在了城门前。

等他们再次睁开眼,他们正躺在城外的临时避难所里。

有人给他们送来了水和粥,就像饿死鬼一样,一家三口饱餐了一顿。

他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谁知还能捡回一条命。

刚吃完饭,避难所外就吵吵嚷嚷起来,原来是城里的商户前来聘用伙计、工人。

避难所的管事进来喊道:“大家快出来!”

避难所的人不明就里,年轻的刚出去就被商户们抢了个空,剩下些年老的也慢慢被挑完。

一个经营杂货的商户来晚了,懊丧道:“你们就不能给我留几个嘛!”

避难所的管事道:“这位爷莫急,明天请早便是!”

商户无奈叹气:“只能如此了!”

这时,逃难的一家三口才男吞吞地走出来,商户见了他们几乎是两眼放光:“你们愿不愿意去我家做工?”

儿子道:“当然愿意!只要老爷能给我们一口饭吃就成!”

商人道:“那可不行!你为我做工,我就该给你们工钱。你们远道而来,吃住都包在我身上!”

管事解释道:“商户要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