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也诚心诚意道:“老相国一心变革图强,许多措施也是深思熟虑。只是您太性急,在变法中又不知变通,所以导致今日之果。”
“好在有苏三郎力挽狂澜,也多谢他保留了不少好的变法措施。我王安石此生佩服的人不多,苏三郎便是其中一个。”
自从苏辙执政,大宋日新月异,尤其是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这些王安石都看在眼里,也不得不低下从前高昂的头颅,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苏轼微笑道:“我弟弟从小就与众不同。我也一直知道他一逢龙虎会,便如登天梯。”
“只是官家勤勉爱民,却天不假年······”
说起先帝神宗,王安石就忍不住落泪。
他大半生郁郁不得志,幸而得先帝赏识,排除万难施行变法。
尽管变法最后遭致了失败,但他依然对先帝充满感激。
走过了大半生,王安石和苏轼都一样,起起伏伏,尝尽了心酸。
王安石道:“子瞻兄,你此番回去受太后重用,又有弟弟相伴,想来是苦尽甘来。以前我有千万般的不是,就着这杯酒,请你原谅!”
言罢,王安石举杯,苏轼也举杯道:“过去之事无需再提,愿往后咱们都繁花似锦,岁月悠然。”
往昔的恩怨情仇都融化在美酒之中,两人仰头饮尽。
王安石知道苏轼爱山水,并没急着放苏轼离开,而是带着他把江宁玩了一个遍。
在这段时间里,两人文人惺惺相惜。
他们抛却了朝廷官员的身份,回到最纯粹的文人相交。
他们一起饮酒作诗,徜徉在山水之间,好不自在快活。
回到京师,兄弟重逢,两家人俱是欢喜,不必赘叙。
稍稍安顿之后,苏轼身着官服进宫谢恩。
太皇太后见了苏轼,说道:“你可知,让你回京师并非老身的主意,而是先帝的意思。”
苏轼躬身做出聆听状。
“先帝爱你之才,老早就想把你调回京师重用,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先帝曾以为来日方长,总有机会,哪知他却撇下我们孤儿寡母走了。”
说到这里太皇太后开始垂泪:“诗案发生之事,有无数人想至你于死地,是先帝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先帝临走之时还惦念着你,要老身一定给予你重用,让你的才华得以施展,也让大宋百姓得福。”
苏轼本就多愁善感,听着太皇太后的哭诉,他也跟着一起哭。
“臣受先帝信任,受太皇太后大恩大德,一定会为朝廷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太皇太后除了召苏轼回京,同样也召回了因反对变法被贬黜的司马光。
太皇太后一直反对变法,只是儿子在世之事不好多言。
如今八岁的赵煦登基,太皇太后立即把从前因反对变法被贬黜的许多官员都召回了京,如范纯仁,吕公著、文彦博等人
司马光被王安石排挤之后在洛阳修撰《资治通鉴》,闭门不出,整整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那颗热切的心并没有熄灭。
他始终渴望在朝廷发挥自己的力量,恰好碰上太皇太后征召,司马光欣然接受。
此时,司马光的身体已经很不好,可他并没有顾惜自己的身体。
到京之时,苏轼和苏辙亲自出城迎接,还有老朋友范纯仁等人,一时间司马光感怀落泪。
事实上,太皇太后召司马光回京,是寄予了厚望的。
她明白司马光嫉恶如仇,性子刚烈,于是她打算培植司马光的势力,好用来抗衡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