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成一个临岸平台,又做了个钓鱼架,已经像模像样。
跑出竹林,在草滩处挖来二十多块草皮铺上,下雨天既能防滑又可以防水土流失。
遮雨棚重新铺了一下,整理好周边的竹支,时间已经用两个多小时,整个钓点看起来利索又安全。
“爷,弄好了,过来看一下。”余洋坐在竹椅上打量着这个钓点。
“哎呀,弄的比你大伯爷那边都好。”老爷子刚刚走进钓点就发现这已经大变样,特别是这个钓鱼台,弄得非常不错。
余洋在那里参考在海边看见别人钓鱼的样子,做了个用竹子搭的支架、斜插入地的钓筒和一个小竹椅。
“爷,我给你试范一下。”余洋走上去,接过鱼竿,装上饵料,就抛出去,把鱼竿插入钓筒,放在架子上,然后坐在后面的小竹椅,惬意自然。
这一番操作让老爷子高兴不已,以前他过来钓鱼都是坐在旁边的草地上,泥地有些潮湿不说,坐着又不舒服。
“让我来,你走一边去。”
余洋回到长椅上,坐着看爷爷钓鱼,江里的鱼情虽然有些好转,但一个上午老爷子就只钓到三条小江刀和一条一斤多的江鲤。
“爷,是时候回去吃粥了,太阳都打正中咯。”
老爷子抬头看了看天,把鱼竿抬起,看了看饵料还在,就又放下,把鱼竿插入钓筒,固定住。
“嗯,回去吧,下午四点再回来看看。”
拎着桶两人顶着大太阳回去。
都说隔辈亲,但小时候的余洋和太爷爷是最亲近的;戒了奶,就被余洋老妈放在太爷那,让太爷、太奶两个90岁老人帮忙照看着。
那时候的人是要交公粮的,大家每天早出晚归地干活,养猪养鸡,养牛,都没时间顾及孩子,有些都是背在背上去地里做活。
所以像今天和爷爷一起出来的情况很少,又有些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