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你瞧着京城的繁华,有什么想法”朕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问道。
“这些都是陛下的功劳,先帝在位时,即使是京城,也没有这番景象,陛下登基以来,休养生息,发展国力,国家也是看的见的蒸蒸日上”杨勇想起这些年来,陛下励精图治,为了整个国家,殚精竭虑,大夏有今日的景象,陛下不知道付出了多少。
朕笑了笑,道:“老东西,朕什么时候问自己的功绩了,朕问的是京城的繁华你能看出什么来,朕的功绩朕还不知道啊”,说完,朕就不再看杨勇了,把目光转向街上。
杨勇摸了摸鼻子,表示无辜。
京城的繁华,江南的繁华不过是个别地区,西北地势高,作物不易生长,还有南方,烟瘴毒虫,都不是什么好对付的玩意儿,要让这两个地方富裕起来,那大夏才是真的富裕。
“先生,要听曲儿吗?”就在皇帝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街道入神的时候,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二胡带着自己的,也不知是女儿还是孙女走了过来,问道。
站在一旁的侍卫直接将两人拦下,准备将两人打发走的,朕叫住了,道:“让他们过来唱吧”。
侍卫点头,将两人放了过去,但是目光时时注意两人,生怕两人做出什么不好的事。
朕仔细观察了一老一少,大夏王朝对女子还是比较宽容的,女子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那种,朕研究了一下历史,大夏灭亡后是被一个叫青朝的接替了,这个朝代是西北少数民族入关后创建的,为了更好的管理汉人,所以用了程朱理学,对女子的管束,只能用严苛来形容,后来也是为什么后人对大夏王朝那样推崇的原因之一,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一老一少,虽然穿着简单纯朴,但是脸上却带着平淡的笑容,并不是那种生活在低沉,对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起来的那种沉默。
老人坐在一旁,架起二胡,对一旁的少女点了点头,手就开始拉着二胡,而少女也开始唱了,朕仔细听了一下,少女唱的是歌颂朕的功绩曲子,朕不由得失笑了。
一曲终了,朕看向老人,道:“这位是您的孙女还是女儿,唱得很不错,你的二胡也拉得不错,拉了多少年了?”。
老人开口道:“拉了四十年了,老汉出生贫苦,十岁那年为了谋生,被送到戏班子里,那里有师傅教这个,老汉就跟着戏班子闯南走北,混口饭吃,有一门手艺确实挺好的,老汉现在还靠他混口饭吃”老人抚摸了一下陪伴了他四十年的二胡,弦轴都已经被抚摸得及其平滑,琴桶却像是新的,看上去这把二胡,没少被修修补补。
“有个手艺确实不错,现在你没跟着戏班子了?”朕开口问道。
“没跟了,自从现在的陛下登基,老汉就没跟着戏班子了,老汉的儿子儿媳早亡,给老汉和老伴就留了一个孙女,老汉舍不得把孙女送进戏班子里去,就出来赚些钱,陛下管得严,天子脚下,那些富人也不敢做那些欺男霸女之事,等孙女再大一些,存够了嫁妆,就让她风风光光的出嫁”老汉眼中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意。
老人想起陛下还没登基,先帝在位之时,那时候的大夏,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不堪言,如若不是日子过不下去,父母怎么可能把他送进戏班子,戏班子的日子可不好过,从班主名角到底下的人,俞是底下的人,日子俞不好过,而且戏班子的竞争压力也很大,戏班子的生存,大多的靠达官贵人捧的,名角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必须抓住这些达官贵人的心,即使所以名角经常有被那些达官贵人折腾得上不了场的情况,他怎么舍得把孙女送去戏班子。
自己孙女也还算幸运,就再他考虑是不是把孙女送进戏班子混口饭吃的时候,陛下登基,早些年他花了所有的积蓄在京城买了一个小院子也终于见了成果,现在京城的房价一日比一日高,他的那个小院落,现在卖出去都需要将近五百两银子,在做一点小事来养活自家的孙女,完全没有问题,等他们都百年之后,这个小院子也可以给孙女,孙女也不会被夫家看不起。
朕点了点头,问道:“你们这一天能挣多少银子呢?”。
“每日基本上有500文,有时候有好心的贵人给的赏银,会更多一些,这个酒楼的老板心善,并未要我们的分红,所以日子也还算过得不错”老汉对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酒楼的老板背景很深,所以一般过来吃饭的也不会在酒楼闹事,也基本上没有谁会对孙女动手动脚,这个酒楼还是他考察了许久才选定的,否则他宁愿一个人去码头演奏,虽然赚得会少一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