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夫子也比较光棍,既然打算在炎国出仕,对于陌国就没有什么留恋的了。.k~y,a¨n¢k·s..!c_o′m?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但是杨夫子并不是什么忠臣,他最多算是良臣罢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他没有梁夫子的心理负担,从决定离开三公子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可能再成为忠臣。所以他也看得开,该巴结的就要巴结。同时他也明白自己的强项,他的强项就是出谋划策,对于治理地方,这是他实现仕途的渠道,但是毕竟没有经验,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想要城主当的好,那么太常这个人就很关键了,有了太常的支持,他以后才能够放开手脚去做事。“如今大王的到来,亲自给了陌国贵族保证,从而让陌国迅速稳定了下来,大人应该趁此机会,赶紧做好陌国的工作。万不可把精力浪费在其他方面。”……厉夏并没有在陌国待太久,毕竟他在路上浪费的时间太长了。知道梁夫子去世的事情,但是梁夫子的丧事他没有参与就离开了。一个陌国的忠臣,他一个炎国的王不好参与。何况他们没那么熟悉,能够破例让他陪葬陌王就已经是看在他聪明的份上了。所以在梁夫子出殡的时候,厉夏的队伍已经过了陌国,正式进入了景国境内。“这就是炎王吗?好庞大的仪仗队啊?”“你懂什么,现在陌国人王被杀,他既然从陌国过来,自然要多带一些人才安全了。”“什么!人王也有人敢杀!”两名景国的兵将负责看着炎国的队伍,小声的在那里讨论着。他们是派来保护炎王的,不能让炎王在自己境内出一点事,人数有三千之众。毕竟是国境之内,原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互送的,谁让陌王的死亡,打破了人王的神秘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有人王在自己境内出事就不好了,而且也要防止一部分人替陌王找炎王报仇。毕竟现在有不少言论,说是炎国刺杀了陌国人王。你还别不信,真的有一些百家夫子就是老顽固,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去献身的。这种杀王的事情,严重的破坏了礼。如果能够证明是炎王授意的,他们真的可以找厉夏拼命。就算是不能证明,在进入景国之后,就有不少的老夫子,举着布条在路边抗议,想要找厉夏理论。厉夏自然不可能屈尊降贵和这些人辩论的,等到辩论完的话,不知道何年何月了。甚至有的老夫子,为了成全自己的名声,带着弟子在路边喊话的,询问厉夏身为人王,他听到了陌王被杀,心里如何自处。不过这些人都不可能靠近厉夏的,就被外围的景国军队驱赶了。 有的人是真的愿意献身找厉夏理论,当然也有一些人只是单纯的想要从厉夏身上刷名声罢了。这个时代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可能就是和大家对百家的纵容有关系吧,只要百家不是太过分,甚至可以指着人王的鼻子揭露他的错误。别问,问就是圣人给他们的底气。圣人说过,当面指出人王的错误是一种美德,这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人王位高权重而退缩。不然的话,这就是在纵容错误,应该和人王同等罪过。反正百家经典厉夏也背不出来,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读书人发现人王错误而不去指出,就是和人王同罪。如果因为害怕退缩了,纵容了错误,那么你的错误比人王还要严重。这一开始,应该是鼓励有学识的人,去主动教导人王的,以免人王犯错之类的,毕竟百家之人学识多,懂得道理也多。而当时的一代人王,很多都是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礼制不是很健全,一些人王的行事准则没有完善,往往会导致犯错误,甚至做出违背礼制的行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百家夫子去指证教导了。因为怕死而逃避,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你的错误比人王更加严重。而如果因为这个死亡,那么死亡就是值得的,这是为了自己的道而亡的。人王因为这个而杀人,那就是昏庸行为,而你教导人王,但是没有让人王认识到错误,这是一种可耻的。这篇文章出名,就因为这是圣人亲自写的,不是写给人王的,而是写给读书人的。甚至被认做礼制一部分,用来规范一些行为方式的。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礼制不够健全,这也确实帮助很大,毕竟圣人说的肯定没错,当时的人王也比较敬重圣人,所以也能够很好的接受读书人的当面指责,知道了错误之后,就会立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