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心里有没有听进去就不好说了,炎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百家,集中了很多优秀的主张学说,和数不胜数的治国理念。
如果厉夏是那种能够轻易被忽悠的人,估计也不可能有现在的稷下学宫了。
这就是厉夏这些年当大王养成的性格,在外人面前都是保持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
很少主动当面表示喜欢或者不喜,因为他的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到炎国臣子们的态度。
例如厉夏重视法典,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所以大家觉得厉夏重用法家,排斥其他各家。
就连稷下学宫招人,法家也成了最热门的一家,导致其他各家都不舒服了,甚至不断的上书劝说,找法家的毛病。
后来厉夏按照其他人的上书,直接斥责了法家的一些不足,大家才发现法家似乎也没有怎么得君心啊。
厉夏喜欢用筷子,于是王都上层就开始流行筷子,礼司更是把用筷子作为一种炎国的礼制。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厉夏身为人王,是不能有自己的喜恶,他不经意间的态度,会影响很多人的想法。
所以厉夏现在也学聪明了,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直接表现出来,至少不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
荀野说得很卖力,不管对方说的对错,厉夏都会时不时点头回应,却不直接表态什么。
即使别人说的多离谱,厉夏都会认真听完,但是采不采用就是他自己事情了,他只是给对方以礼貌的回应。
对方说的好的东西,厉夏也会记在心里的。对方说的不好的东西,他也会在心里警惕的。
厉夏这么做,并不是告诉别人他耐心好,而是告诉天下人他尊重读书人,尊重百家理念,乐意听取别人的想法和理念。
同时也为了鼓励大家主动献言献策,不管好的坏的,都可以提出来,他不会斥责你说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