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间相遇最大的可能是交流,是互通有无。
公社认为,强大先进的星际帝国几乎不需要弱小的土著文明的任何物质资源,包括他们懒以生存的行星家园。在这种情况下的肆意灭绝行动违背了帝国本身智慧公民的同理心,特别是对于多种族构建的星际帝国,未免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
从摆脱单一的民族意识开始,星际帝国的公民甚至对于种族的边界也是较为开放融合的。
星际宇宙是一个大家庭,高技术使得跨越种族甚至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反而人们很需要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思维之间的碰撞,从而启发促进各种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比起民族、种族,公民们更加在意的是意识形态问题。
正像公社里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说的那样,“一片星云容得下其他与公社不同的星际帝国,但是容不下违背公社共产共享的意识形态。”
在航行的闲暇时间里,姜浩也对于此有着反复的思考。
祂逐渐认为,与其说在宇宙内生活的文明和只在母星上生存的文明有何不同的话,那一定是由于高技术的发展下而带来的群体意识与思维形态的改变。
无论是黑暗森林模式下的宇宙丛林,还是不同星际帝国之间互通有无的模式下的宇宙政治舞台,归根结底这与宇宙的规律及其在规律之上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类型、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对于注定要穿越诸多宇宙和世界的姜浩来说,智慧生命的总体社会学发展规律是不变的。
但是宇宙的规律及其随之衍生而出的技术体系却是不同的。
这也决定了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很简单,对于宇宙文明来说,智慧生命体的宇宙航行航速能否超越光速,突破那命运的光锥,就决定了智慧文明社会形态与群体思潮在宇宙社会学这棵参天大树上,完全不同的拐点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