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时,便听得老朱问道:“依你之见,这本大典,应由何人主持编纂呢?”
随即,他不等朱允熞回答,又似是自言自语的说道:“这得找一个精通百家典籍,学富五车的大儒来才行。”
这句话似乎暗有所指?
朱允熞一下子明白过来,笑道:“皇爷爷,孙儿连这本大典的名字,都想好,就叫《洪武大典》,至于总编纂,孙儿以为,非皇爷爷莫属。”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哈哈大笑。
“洪武大典这个名字,委实不错,好名字。”
“不过,咱老朱的文化,担任总编纂真的行吗?恐怕还是另请大儒为好吧?”
朱允熞一听,便知道自己这个马屁,算是拍对了。
老朱心中高兴着呢。
只是要故意做出谦虚的样子。
说不定当初对解缙的提议,不予理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好自己出面,所以干脆不理。
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之前一直有传闻说,老朱拒绝之后,还问过要如何编篡,只是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皇爷爷乃当今天子,功比三皇,德比尧舜。洪武大典,汇聚华夏千年文化之精髓,理该由皇爷爷任总编。”
“而且,皇爷爷亲自担任总编,也可以体现天子对文化的重视,收买天下读书人之心。”
“再者,什么内容适合编入进去,什么不适合,也需要皇爷爷把关。”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显然已十分心动。
其实朱允熞还猜错了一点。
老朱当初拒绝解缙编书的提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解缙反对他看很多杂书。
解缙认为皇帝应该多看儒家经典,不能沉溺于未经挑选的书籍。
应该由大儒挑选书籍,供皇帝阅览。
那些“有害”的书,不能给皇帝看。
说白了,就是想限制老朱看书的自由。
最好是由他们读书人,来圈定皇帝看什么书,不看什么书。
提出编书,也是这个原因。
不符合他们认可的,就不编进去,不让皇帝看到。
老朱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可能上他的当呢?
只不过,为了表示自己重视文化,口头上还是赞赏了一番。
对于他的建议,却置之不理,完全不采纳。
现在朱允熞提出让老朱自己把关,自己决定,他的兴趣可就大了。
不用受那些儒生的限制,还可以博一个千秋美名。
他心中这般想着,嘴上却又说道:“可咱已年老体衰,只恐精力不济啊。”
“皇爷爷只管放心,孙儿早有了想法,可另选大儒把关,皇爷爷最后挑选其中一二,审核把关即可,不用费多少精力。”
朱元璋轻轻点头,对他的说法,表示认可。
大功告成。
朱允熞喜出望外,便立即趁热打铁。
“孙儿不才,或许勉强可以担任副编纂。”
“再挑天下读书人,选鸿儒学子,编篡大典。”
“两位哥哥也正好可以参与,一则皇家子弟都参与其中,以体现重视。”
“二来孙儿以为,两位哥哥也正好借此修身养性,饱读诗书,对未来有无穷好处。”
将这两个丢去编书,他们就不能阻碍自己办事,给自己添乱了。
皓首穷经,关在阁楼中读一辈子的书,才是他们最好的去处。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读书,也是对他们的关爱啊!
每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多好!
而且,朱允炆,朱允熥隐隐都有走向“邪路”的趋势,让他们读书,从此“改邪归正”,对他们还不够好吗?
这番安排,也足见他这个弟弟对两位哥哥的良苦用心。
老朱绝不挑不出半点毛病。
至于他自己,既然老朱都当总编了,他身为储君,又是当世最有“才”的诗词大家,当一个副总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好!好主意!”
果然,老朱听他一说,击掌赞叹。
“熞儿你才高八斗,为天下公认,正好担任副总编,这番安排,当真最合适不过了。”
“你对两位哥哥这番用心,这等情谊,他们一定会谨记在心的。”
嗯,他们肯定会恨我的。
不过,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