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跪了下去,磕头谢恩。
朱允熞道:“孤还决定,要在这一带的海边,挑一处地方,建一所港湾城市,供船只停泊,商贸往来。”
“朝廷会下拔银子,孤也希望你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一起努力,将这座城市建好。”
“大家说,好不好?”
“好!”
他的话音一落,百姓们齐声回答,声震九天。
朱允熞的嘴角边,浮起一抹笑意。
如今的松江府,所辖之地,也就是后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作为长江的出口,上接长江,下临大海,又有黄埔江穿过其中,此地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除此之外,松江府本身的基础,也非常不错。
土壤肥沃,田地亩产很高,商品经济发达。
如果说要让大明开启大航海时代,进行海外殖民,发展国际贸易,那松江府无疑是最适宜作为中心节点城市的。
他要在这里,建造一座奇迹之城,来推动整个大明加速向着新时代迈进。
这首先要取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若是有什么人以破坏风水为由,横加拦阻的话,虽然朱允熞可以镇压,强制推行,但恐怕还是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直接用自己此刻“神仙”的身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中,何乐而不为呢?
何况,大明朝廷的经济状况,朱允熞还是很清楚的。
老实说,国库的钱委实不多。
毕竟,大明才成立二十几年,又年年用兵,花费巨大。
可他要大力发展新军,要搞技术研究和制造,要修建远洋的宝船……这些都需要钱。
还能拿出多少银子,建设新的海港城市呢?
如果可以发动民间力量筹措资金,那就最好不过了。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
民间很多寺庙,都是老百姓自发捐款筹建的。
即使是没有钱的穷苦人家,也能通过做工的方式,出一把力。
毕竟,做农活是有季节性的。
一年真正在田里忙碌的时间,主要是春耕秋收。
闲下来的时间,就能出力建设了。
看着下方沸腾的百姓,热情高涨的人群,朱允熞就仿若看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正从地平线上,徐徐升起。
……
……
……
金陵。
皇宫,奏天殿。
朝会正在进行时。
文武百官朝拜之后,太监便高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启奏陛下!”
黄子澄走出朝臣队列。
“臣听闻前方有捷报传来,但不知为何,宋国公冯胜接了捷报,却没有上呈朝廷,反而将报信的人关了起来。”
“哦?”老朱的声音,微微有些惊讶,问道:“冯爱卿,可有此事?”
冯胜连忙站出来,道:“陛下,此事微臣正待禀报。昨日收到的这封捷报,满纸皆是荒谬,一眼便知是在胡说八道。”
“前方将领,夸大其辞,虚报军功,虽亦是屡见不鲜之事,但如这封捷报这般荒唐的,微臣还是第一次见到。”
“故而将报信之人拿下,严加盘问。但此人却一口咬定,捷报是真的。”
“微臣不敢擅自做主,已将捷报带来,上呈御揽,请陛下定夺。”
说着,他从袖中拿出捷报,弯腰双手捧上。
太监忙走过来,将捷报接过来,再送到老朱手中。
朱元璋翻开来一看,脸色顿时一变再变。
先是大喜,后来脸色却慢慢阴沉了下去。
许久,老朱将捷报收起,问道:“冯爱卿,你是说,怀疑这封捷报有假?”
冯胜抬头:“臣自追随陛下以来,东征西战,领兵三十余年。大小战数百起,自问亦堪称知兵之人。”
“捷报所载的战争过程,在臣看来,已不止是言过其实,而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了。”
“臣又不是三岁小儿,岂能被这种捷报所骗?”
朱元璋若有所思,沉默不语。
半晌,吩咐太监道:“将捷报发下去,让大伙儿都看看吧。”
太监连忙拿过接报,送到领头的大臣手中,随后便一个接一个,传阅了下去。
“大家都看完了!说吧,有什么想法?”老朱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