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已经知道了甘薯即将推广种植的消息,这时候屯粮,岂不是傻吗?
大户富户们的消息来源,可不仅仅是《百姓日报》这样的报纸。
为了确认真假,他们也各显神通,向朝廷官员打探。
当日挖甘薯是朝廷官员都在的。
自然很容易验证真假。
知道甘薯是真的高产之后,就没有大户富户去屯粮。
相反,他们还想将自己以前屯的粮食,大部分都卖掉。
毕竟,他们很容易判断,甘薯若是真的高产,哪怕不能取代主粮,只是做为辅助,也会使得主粮的需求减少,粮价下跌。
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朱允熞却是下令,朝廷在各地的粮仓,仍按原价收购,不许趁机压价。
米贵伤民,谷贱伤农。
粮食价格最重要的是稳定。
既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
这只能通过国家调节。
在丰收的时候,收购多余的粮食,进行贮藏。
遇到灾年,则将粮食放出来。
如今水泥已经被发明出来,正好可以用于地窖粮仓的建设。
人民币能自由兑换白银,还能用于购买粮食。
如此一来,就有了双重保证。
但问题也同时出现。
有许多富户大户趁着这个机会,将家中的存粮都大量卖出,反正有朝廷保证价收购,不亏还稳赚。
换得人民币之后,又将其去人民银行换成白银。
对此。
朱允熞的反应是收。
全部收!
他有足够的底气。
一亿两白银的准备金,绝对管够。
必须要将人民币的信誉,一举建立起来。
何况,他们这样换来换去,人民银行还能赚大量的手续费。
除此之外,国家粮食的库藏,也能大大充实。
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故而,那些大户富户敢卖,他就敢收!
同一时间,《百姓日报》也鼓足了力气,全力宣传“人民币”的种种好处。
白银是如何如何不方便,难以切割,难辨真假,难以携带……
报纸上编出一个个的故事。
比如讲述某位商人在使用白银的时候,遇到了因为切割不便,而被对方从秤里面做手脚,导致巨额损失的事情。
又有骗棍用铅、锡灌注,铸成假的白银,与真银子混合在一起,欺骗商家,卷走巨额财富。
还有两名商人,一人带了白银,遭遇劫匪,搜身之后,银两全部被抢。
而另一人因为带的是人民币,夹在衣物里面,不似银两那般硬重,故而没有搜出来,侥幸逃过一劫。
……
凡此种种,诸多故事,自然都是旁敲侧击,从各个角度讲述白银如何如何不好,纸币如何如何好。
不要小看这种宣传的威力。
即使在后世的社会中,因为宣传太多,大家已经有了很强的抵抗力。
仍然难免会相信。
何况是这个时代,更为纯朴的大明百姓呢。
再加上纸币使用确实便利。
很快,金陵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和铜钱便大大减少,纸币占据了主流。
在苏州,扬州等商品贸易发达的城市,同样也是如此。
《百姓日报》上开始宣传,有人将银子都换成了人民币。
慢慢的,便有人跟着学。
渐渐越来越多。
换进换出,可都要支付高达百分之五的手续费。
让人民银行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还是人民币好啊!”
“真是比银子方便多了!”
“现在买东西,我都是用人民币了。”
“哈哈,我也一样!”
“这年头,谁还用银子和铜钱啊!”
……
白银刚性兑付,粮食收购保证,再加上舆论宣传发力。
三管齐下。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人民币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所行之处,甚至比白银还要更受欢迎。
大明朝廷,也由此牢牢掌控了“铸币权”。
财政为国家之首要。
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
养不起军队,搞不了建设……